四點半的時候,王林走出辦公室。

秘書間裡只有一個人在埋頭工作。

王林看到她的滿頭秀髮,以為是郭玲玲,便道:“玲玲,跟我出去。”

“啊,王總!”那女子慌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裝,拘束的看著王林,“郭姐和司姐去洗手間了。”

“你是誰?”王林看著眼前陌生的年輕女子。

“王總,我叫冷檬。”

“冷檬?你在這裡做什麼?”

“王總,我是郭姐喊來幫忙的,我暫時在秘書間工作。”冷檬更顯拘謹不安,羞澀的低下了頭。

王林哦了一聲,轉身出門去了。

冷檬遲疑了一下,趕緊跟了上來:“王總,你要出去辦事吧?她們都不在,我跟著你好了。”

王林道:“不用,你什麼也不會!”

冷檬道:“我可以學的啊!求王總給個機會吧!”

王林看看手錶,也懶得等郭玲玲她倆,便道:“那你就跟著好了。”

冷檬跟上王林,還說了聲謝謝。

王林來到地下停車場。

忠叔已經開著車在電梯口等候。

王林來了後,直接上了車,吩咐忠叔去原申城美專。

明天開始第二輪簽約活動,今天要做最後的宣講。

今天的宣講,不僅有愛秀集團的專案小組參加,還將有街道辦、政署相關部門派人員協助。

王林並不是真的放棄這個專案,他是在以退為進。

如果這個專案真的這麼難以拿下,那王林決定先退一步。

不過他的真實意圖並沒有跟任何人講過。

其實在九十年代初期,拆遷工作相對來說更容易。

因為這個時期的人均居住面積實在是太小了。

申城這麼大的城市,人均住民面積居然只有4平方米。

特別是1978年知青回城以後,住房就更加緊張。

那一年,幾個月內,上千萬知青返回城市,光申城一地,就有幾十萬知青在同一時間回城。

大量上海知青回城讓本就住房緊張的申城住房矛盾更加突出。有的人家,一大家子七八口就一間屋子,晚上睡覺就把席子鋪在臺子下面,小小的閣樓就搭了三層。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蝸居在弄堂的小房子裡,雜亂擁擠的住房是申城人的“裡子”,是上不了檯面的。

90年代初期,申城有數十萬戶家庭人均居住面積低於4平,還有3萬多戶人均居住面積不到2.5平方米。有人時常形容申城的住房是“鴿棚”,此時改善擁擠不堪的居住環境是市民最大的願望。申城的動遷也是從90年代正式啟動,這一階段的動遷主要是圍繞舊區改造,解決居民居住矛盾,改善居住環境。

王林對這個時期的動遷細則是十分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