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青的緊張情緒,慢慢的漫延,身子緊繃,她握住王林的手:“不要吧?這裡我放不開。”

王林不說話,而是用行動來引導她。

漸漸的,田曉青放鬆下來。

她翻身坐起,飛快的除去自己的衣服。

……

三月的春天,天空是沉碧的,太陽像海綿一樣溫軟,風吹在人們身上使人著了魔一樣地快活。人們迷醉了一樣快要溶解在這種光景裡了。

踏青過後,王林和田曉青相擁坐著,談到了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工作。

1992年,乘著南巡的春風,股市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上漲。

而王林知道的是,股市即將迎來一波重大的改革。

上交所即將放開僅有的15只上市股票的價格限制,肯定會引發股市暴漲。由於沒有漲停板限制,滬市一天之內會上漲幾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股市能令人一夜暴富。

此外,還有一個新事物的出現,也可以讓人一夜暴富。

我國資本市場剛剛起步,新股發行還處於摸索階段。在滬深兩地,出現了一種新事物——新股認購抽籤表,股民透過購買抽籤表,可以獲得申購新股的權利。在當時,一級市場申購到的新股,在二級市場就意味著財富的成倍增值。

為什麼要發行認購證?而不是直接發行股票呢?

這裡面有個故事。

當時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的一年多時間內,老八股在唱獨角戲,且因股票供不應求,形成了粥少僧多的有價無市局面,因此市場擴容成了當務之急。

興業房產發行新股時,發售地的江灣體育場已出現提前2天排隊的情況,而發行時差點鬧出人命的混亂秩序,也同樣給管理層敲響了警鐘。

面對1992年尚有10多個新股要發行的現狀,當時主管股票市場的人民銀行想出了一個現在看來完全能載入史冊的主意,也就是先發認購證,憑認購證搖號中籤認購,於是我國的股票認購證應運而生。

資本市場一向是勇者的遊戲廳,在變革的1992年更是。

1992年的時候,股市裡面的股票數量非常少,投資的人數少,投資的資產也比較小,是我國股市的起步初期,處在非常簡陋的狀態。

身處申城的王林,擁有地域優勢,買賣股票十分方便。

那些身處內地的股民,當時最早交易的幾隻股票基本上都是本地的,他們對其他地區的股票不瞭解,也無從瞭解,幾乎沒有太多的資訊通道去了解這些掛牌的公司,除了紙質的媒介。當時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講,基本上沒有可以利用的網際網路。

股票市場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整體交易環境相對比較狹窄。大多數股民,都是在1992年才開始進入股市,這個時候,所有的開戶交易、委託,甚至對股票行情的瞭解都只能夠在券商的營業大廳裡面完成。

當時瞭解股票資訊的主要渠道就是幾大證券報,另外就是透過股票收音機來獲得非常有限的股票相關的資訊。當時投資者的收入都還不高,很多人都是拿著多年的積蓄,兩三萬塊錢,或者四五萬塊錢,一賭高低。

1992年年初的時候,滬市發行股票認購證,30元一本,無限量發行,全年有效。憑一本認購證就可以參與全年打新,可以多次搖號抽籤,可以反覆中籤。

官方認為認購證的發行會十分火爆,結果銷售十分冷清,坊間盛傳認購證就是變著法子騙錢,證券銀行的營業部求爺爺告奶奶地推銷,好不容易賣出了預計發行量的四成。

有人心存疑慮、有人堅決不碰、有人悄悄地買,還有人一面嚷著這是騙錢一面幾千份地往家裡搬、有人在確認發售不理想之後一下子買了幾箱。

還好,多虧了王林,他慷慨的掏出錢來,叫田曉青買下了剩下的六成,幫助證券銀行的營業部完成了預計的發行量。

當時,證券銀行的營業員們,對王總是感恩戴德,直呼他為活菩薩。

事後證明,全年共有53家公司發行股票,單張中籤率達86.9%,每張可賺一萬左右。

有趣的事發生在黑市的二手市場。

有人在為錯過而後悔痛心時,有的人已經在黑市求購了;有人第一次搖號之後賺回認購證成本,馬上想要出手;有人在認購證漲到100元時感到震驚,有人在每份300元時還在大量買進。事實上,哪怕在300元買進也可以賺十多倍,黑市交易價,最高漲到了五千多甚至一萬塊錢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