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棉區,包括上游的川省盆地的淺山丘陵崗地,中游的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和沿江地區,下游南襄盆地和濱海地區。這個地區的光熱資源豐富,耕作制度90%以上實行糧油棉一年兩熟,以移栽棉為主;棉田佈局較集中,單產水平較高,棉纖維比強度高,成熟度好;紡織工業發達,運輸成本較低。

這兩個產棉區,是我國的傳統產棉大區。

九五計劃以後,我國的棉花布局有了根本上的轉變,也就是向新省轉移。

新省棉區在90年代以後發展迅猛,是我國新興的富棉地區。該區日照充足,氣候乾旱,雨量稀少,屬灌溉棉區;耕作制度為一年一熟,棉田集中,種植規模大,機械化程度較高;單產水平高,原棉色澤好,三絲含量低。是我國唯一的海島棉,也就是長絨棉的產區。

我國的棉花產量,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增長過程。

建國初期,新省主要種植的是草棉,纖維短、籽粒小、顏色黃,產量低,年總產量為0.5萬噸。建設兵團從1950年開始在北疆試種棉花成功後,又於1953年在南疆試種了長絨棉,自此開創了北疆棉區棉花和長絨棉的生產。

之後,我國科研工作者為貫徹落實“將新省建成國家級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的“九五”計劃,開始廣泛引種,用陸地棉更換草棉,進行雜交育種,只為培育更高產、抗蟲抗病、更適應新省不同棉產區環境的新品種。

棉花畝產量與種植區域、種植水平、棉花品種、自然氣候等因素有關。

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種植水平的不斷提升,到21世紀的時候,我國的棉區,一般低產田棉花產量有180到230公斤左右,中產田在230到300公斤左右,高產田可以達到350到400公斤或以上,以上產量指的是籽棉。

而我國棉花產量的大幅提升,跟九五計劃脫不開關係。

五年計劃,是我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專案、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做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到2000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簡稱“九五”計劃。

到2000以後,我國的主要棉花產量,都在新省產出,經過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改善品種,提高畝產量,每畝產棉量達到了500公斤左右。新、甘兩地的產棉量,佔到了我國棉產量的50%以上。

新省的棉花產量大幅提升,得益於現代化的改革。

經過九五計劃以後,棉花種植產業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從土地準備、精量播種、水肥滴灌、中耕植保、棉花打頂、脫葉催熟,到機械採收、籽棉轉運、清理加工等環節,均可靠機械完成。我們建立建成配套的農業機械運作模式,實現了棉田精準管理,大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而這一切,在王林現在所處的九十年代初期,是不敢相信的。

我們九十年代以前的產棉區,主要是由各地的棉農播種,再進行統購統銷,沒有技術指導,也沒有機械化生產,畝產棉花量十分低下,再加上地域、氣候、病蟲害等差異條件,南方地區大都只有一百多斤左右的畝產量。

王林想建立起自己的棉區,就需要提前實現九五計劃中的部分規劃,對棉區進行統一規劃,採用機械化種植和生產,利用科研技術,研究更先進的雜交品種,提升畝產量。

九五計劃,是國家的大戰略。

這個計劃不是王林一個人可以影響或提前的。

他現在要提前佈局,就只能自己動手,自己投資。

王林打算聯合申紡廠一起,打造一個產棉區,這個棉區產不用太大,能實現自給自足就行。

為此,王林準備和周伯強等人一起,前往江南產棉區考察。

新省有長絨棉,江南也有優質棉。

在我們熟知的狄更斯、福樓拜、大仲馬這些世界級大文豪的裡,你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詞,Nankeen Cotton 或 Nankeen Cotton Cloth,“nankeen”是十八世紀十九世紀歐洲人對“南京”的音譯。

“南京布”是我國的一種棉布,又譯作南京紫花布,它並不是特指南京一地出產的棉布,而是泛指以南京為中心的南直隸廣大地區生產的棉布。

在18、19世紀,南京布在英法等西歐國家的上流社會特別流行,是貴婦們追逐的時尚面料。

南京布輕薄透氣,親膚性強,深受歐洲貴族的喜愛,女士的內衣、長裙,男士的褲子都大量地用南京紫花布來製作。

在當時的歐洲,尤其是英法兩國,英國上流社會流行的裝扮是“杭綢襯衫配紫花布長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