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朋友。”王林如是回答。

吃過飯,還不到六點鐘,對申城市民們來說,正是下班高峰期。

夏天夜晚來得遲,天還是大亮的。

申城的街市生活,當然沒有香江繁華,但也熱鬧得很。

王林帶著李嘉欣到幾個著名的街市逛了逛。

李嘉欣的好奇和新鮮感,就跟李文娟第一次到香江去一樣強烈,看到什麼沒見過的,都要駐足看看,和店老闆談上幾句,遇到喜歡的就買下來。

此刻的李嘉欣,走在王林身邊,就跟一個漂亮的鄰家女孩,沒有什麼明星架子,她和同年紀的李文娟一樣,是活潑可愛的,是生性好動的。她為人善良、有禮貌,接人待物總會說一聲謝謝,比起李文娟來,顯得更有教養和素質。

李嘉欣對城隍廟售賣的五香豆、蝴蝶酥、梨膏糖、七寶方糕等特產美食也很感興趣,各買了一些吃著玩。

看到木雕、竹刻、絨繡等申城竹工藝品,也會好奇的拿起來玩上半天,看完之後,覺得不好意思,就會掏錢買下來。

在豫園的曲橋上,她會駐足觀看池裡的游魚,還要買一些魚食來,和王林一起餵魚玩。

華燈初上,夜幕降臨。

王林帶著她來到外灘。

外灘是年輕人談戀愛的聖地。

申城年輕男女談物件那陣,常用愛情的腳步丈量著外灘。從東大名路,走上外白渡橋。東大名路上,沿黃浦江的一邊是長長的白色圍牆,圍牆間隔有些拒絕外人入內的大鐵門,那些老式的老虎視窗,偶爾會有一個穿著洋綢緞的年輕美人,依靠在窗邊,眺望江邊停泊的外國輪船,聽聽悠長的汽笛聲音,似在盼望遠歸的良人。

在計劃經濟時代,滬上外灘是全國情侶眼中的“愛琴海”,結婚旅遊的首選地就是申城。

來滬除了採購,為自己也為親朋好友帶回申城特產外,旅遊結婚的情侶們還可以手拉手,漫步外灘,在“愛情牆”浪漫地相擁相吻留影。

“愛情牆”其實就是磚頭水泥砌的半人高的矮牆,牆的頂部是緩坡的“人”字形。扶牆只是望江,享受江風拂面的感覺。觀景還得轉過身來,浦西萬國建築壯觀氣派,記錄了外灘往昔的歷史。

那時黃浦江上沒有過江大橋,江底沒有隧道,江面沒有觀光浦江遊覽遊船。浦東沒有沿江大道,少有高樓。有塊造型粗糙、設在水泥墩上的廣告牌,算是高高的,有些醒目。

入夜,浦東靠江邊有些稀零飄落的燈光,再往遠點望去,整個浦東沉寂在一片黑咕隆咚之中,與浦西外灘耀眼璀璨的燈光形成巨大的反差。

江面的景緻,最浪漫的要數海鷗。能看到它們逍遙自在舒展飛翔的身影,飛近時可聽到它們的鳴叫。

常見的場景是常鳴汽笛的大型外國客貨船,以及大大小小、船頭連船尾,拖著很長的“咚咚咚”聲,冒著陣陣黑煙的運煤拉貨柴油船。

江岸觀景不過癮,王林帶著李嘉欣,從不同的擺渡口乘渡船,來回往返,相擁浪漫,在江面上看外灘燈光。

“這裡為什麼叫情人牆?”李嘉欣用手劃過愛情牆,好奇的問王林。

王林笑道:“這是歷史的產物。”

李嘉欣道:“這裡是不是發生過什麼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

王林道:“我們申城普遍住房條件窘迫,在我們這邊,兩代人或三代人同住一室,也是常見的。男女青年到了談戀愛的年齡,如果上對方家裡去,就必須在那些家人的目光關注下呢喃低語,其尷尬可想而知,沒奈何只能到戶外去。”

“啊?沒有公園嗎?”李嘉欣問道。

王林道:“公園除了盛夏,晚上一般都不開門。夜公園開放期間,黑燈瞎火的地方也經常有民兵、糾察、聯防隊員來巡邏,以保證公共場所不受汙染。那時又沒有咖啡館、酒吧、舞廳可泡,所以,情侶們大量涉足的活動場所,只有馬路。於是,蕩馬路,就成了談情說愛的代名詞。情侶們蕩馬路自然願意盪到人跡稀少、燈光昏暗的所在地。”

李嘉欣道:“什麼年代也擋不住人和人之間相愛!”

王林道:“戀人們跑到冷僻角落談戀愛,當然爽了,想親就能親,想抱就能抱。可是也容易遭到搶劫,或者受到街溜子、阿飛的侮辱,或者糾察們過分熱心的保護,不管情侶們是奮力反抗還是拔腳逃走,結果總是留下一段心有餘悸的記憶,因此我們申城的情侶們,不約而同地要找一個既隱蔽又安全的地方。外灘情人牆就這樣慢慢地自然形成了。這裡人多,治安好,兩個人趴在牆上,臉朝著江面,被熟人認出來的機率也很低。而且這邊遊客多,外國遊客也多,男女之間,偶爾親密一下,也不會引人注目。”

“情人牆!好浪漫的名字!”李嘉欣抿嘴笑笑,拉著王林的手,笑道,“我們也在這裡約會吧!不會有人認出你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