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倒踢紫金冠【求訂閱】(第1/3頁)
章節報錯
張瀚提出來,要做廣告宣傳:“王總,我們現在倉庫裡有貨,產能也有,缺的就是銷售。而現在搞銷售,離不開廣告。”
王林點頭稱是:“關於廣告的形式?哪一種最具價效比?”
張瀚道:“有些資料,不用去調研,相信我們也能知道,購買使用衛生巾的人群,本就是一群城市工人階級,而且是知識分子階層,我說的知識分子,是指高中以上學歷的知識女性。”
王林道:“所以呢?”
張瀚道:“這個人群大都有電視看,會追一些熱劇,還有就是一些流行的報紙雜誌,像大眾電影、知音之類的,也是她們的最愛。”
王林道:“所以,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宣傳?一是電視臺?二是時尚報刊社?”
張瀚道:“對的,精確的投入廣告,才能起到最大的價效比。”
王林拿筆記了下來,問道:“其它人的意見呢?李文明同志,談談你的想法。”
李文明是學管理類的研究生!
這個學歷,在申紡廠都算是最高學歷了。
王林很想聽聽他的意見。
李文明一直在沉吟,這時見老總點名,便道:“總體來說,我以為現在的衛生巾市場,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局面。國內的生產廠商雖然多,但真正有資歷的大廠家,也就幾家,除了老牌的四大國企之外,也就只有恆安的安樂,以及我們廠生產的愛晴柔了。”
王林認真的聽他說下去。
李文明道:“剛才張工也提到了要打廣告。只有廣而告之,才能開啟知名度,才能讓消費者知道有我們這麼一個品牌存在。除此以外,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渠道的建立。”
王林正了正身子,心想終於有人說到點子上來了。
高鵬道:“供銷社就是我們的渠道,這個渠道遍佈全國。”
李文明道:“供銷社的弊端,剛才張工也提到了,就像一個大鍋飯,我們與其指望供銷社做出改變,還不如退而結網,開展自己的渠道。”
王林問道:“你所說的自主渠道,具體是指什麼?”
李文明道:“改革開放十年了!除了供銷社,還有很多商場、便民小賣部、日雜便利店等等私人商店,他們也賣各種貨物,包括衛生巾。我愛人買衛生巾,都是就近買,很少有去逛供銷社的。”
王林道:“你的意思是,我們可以找這些便民小賣部、商場、日雜便利店合作?”
“是的,王總,”李文明道,“我以為,這些才是現在銷售終端的主力軍,供銷社更適合賣統購統銷的產品,比如說農藥化肥、商品糧油之類的。當然了,供銷社的渠道,我們還得保留,等我們的品牌打響了知名度,還是有人願意到供銷社去點名買我們的產品的。”
馬紅才道:“供銷社給百姓的感覺,就是國營單位,不會賣假貨,也不會賣三無產品,這一點,是小賣部不能比的。”
王林道:“多渠道並舉!那麼,請問,私人便利店的渠道,我們要怎麼樣去建立?”
李文明道:“要建立自主渠道,不外乎兩種方法,一是找批發商或者經銷商合作,我們供貨給他們,並給予一定的銷售獎勵,比如說,他們每賣出一萬箱,我們給他們一千塊錢的獎金。鼓勵他們去幫我們鋪貨,給我們開拓渠道。我們只要維繫批發商或者經銷商的關係就夠了。這麼做的話,我們的產品,要經過中間商,甚至是兩、三層中間商,才能到達消費者手裡。”
王林道:“第二種方法呢?”
李文明道:“我們自己構建渠道,直接派出業務代表,分割槽進行鋪人,以市、縣、區為區域設立業務點,每個區域設一個主任,整個區域的銷售工作,全權交給各地區的業務點進行負責。”
王林聽得精神一振:“一個是鋪貨,一個鋪人!有意思!繼續!”
李文明道:“我們總部,垂直管理全國的業務點。業務代表只有微薄的低薪,主要依靠銷售進行提成。只要某個區域的銷量,能維持在某個段位,那他們的工資,也就能維持在一定水平,賣得越多,他們的工資越高,逼得他們去開拓區域內的新業務,也逼著他們維持已經開發出來的銷售網點。”
高鵬道:“第二種方法,我們總部需要派出大量的業務人員?就算每個區域只派出五個代表,總人數也十分驚人!”
李文明道:“我們先以申城來做試驗,試一試哪種方法更能獲得客戶。”
張瀚道:“我支援文明同志的意見,尤其是第二種模式,我覺得很好,可以一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王林也覺得這個方法還行,便道:“申城有20多個區縣,每個區縣設一個業務點,每個業務點派駐五個人,其中一人為業務主任,那也需要一百多人。工人我們倒是有,申紡一廠現在還在不斷的分流職工出來,這一百來號人,就算每人每月工資100塊錢,每個月也就一萬把塊錢的工資,我覺得可以試行一段時間,以三個月為準。如果到年底,還不見成效的話,那這種模式,我們就可以考慮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