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湯克勤(第3/3頁)
章節報錯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至少歷史的軌跡就是這麼演繹的。
豫中會戰爆發後,湯克勤排程了30餘萬兵力對陣約15萬的日軍,最終慘敗,甚至上演了一幕恥辱性的三軍大潰敗。
而實際上,湯克勤集團的慘敗其中夾雜了太多的原因。
湯克勤管理部隊不力,治軍不嚴,導致部隊素質良莠不齊,各種吃空響的情況屢見不鮮,整體部隊的戰鬥力很差,這固然是不爭的事實。
但更無奈的是中日雙方軍隊原差距懸殊的裝備水平和火力配置情況。
會戰爆發時,日軍在豫中投入了數量相當誇張的機械化作戰車輛,其中裝甲車輛就有700餘輛,較為先進的新式坦克就足有200多輛,大口徑火炮將近300門,各式炮彈充沛供應。
堪稱日軍侵華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坦克叢集的閃電戰。
而當時在豫中一帶抵禦日軍推進的以湯克勤集團為精銳的作戰部隊,由於在正面戰場上連年與日軍對抗,再加上後方的物資短缺,資源虧空,實際上裝備奇差無比,彈藥更是稀缺的可憐。
坦克幾乎沒有。
五花八門的各式火炮湊到一塊只有幾十門。
配發的身管火炮的數量更是少的令人髮指。
結果在雙方交鋒展開之後,這蔣軍方面又出現了指揮上的混亂,同時因為情報蒐集上的不足,出現了作戰部署上的誤判,中了日軍的詭計。
因此是一敗塗地。
……
而如今的情況如何呢?
先是鄂西會戰的爆發,接著到長沙會戰,衡陽會戰的接連爆發。
再到豫中會戰展開。
儘管於正面戰場作戰的蔣軍部隊由於少了軍事資源消耗,因此部隊要好上一些。
但是十分有限。
而日軍為了騰出手來在正面戰場打上幾場勝仗,以圖以戰養戰,再掉過兵鋒,集中精力對付八路軍。
此次在長沙,衡陽以及豫中方面先後發起的攻勢,始終抱有速戰速決的打算。
為了徹底貫穿豫中打通大陸交通線,日軍除了計劃的從華北,華中各方面抽調的集中的五個師團與五個旅團,將近15萬的用來對付豫中的部隊之外。
此次更有山下奉文率領的南下增援的所謂聖戰軍。
以及井上芳佐率領的對外聲稱為裝甲師團,而實際編制還要遠大於裝甲師團的一支裝甲兵部隊。
共同配合作戰。
換句話說,再一次站在這個關鍵性的歷史節點上,面臨生存與死亡的抉擇,擺在豫中第一戰區副總司令長官湯克勤的日寇,越發的強悍了。
對此,孔捷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了。
世人都罵湯克勤,更有水旱蝗湯的罵名,像中原地區的老百姓對於湯克勤,那更是恨之入骨。
但實際上,孔捷就個人看法而言,這湯克勤的確有貪財好利之本性,部隊的軍紀也的確拉垮了,整個第一戰區更是被日軍滲透的千瘡百孔。
但是依舊不能否認他在正面戰場上率軍殺敵,痛擊日寇的抗日名將之風采。
從南口戰役到漳河戰役,再到臺兒莊戰役。
湯克勤表現的都還不錯,素有救火將軍的美譽。
後來豫中會戰爆發,即便明知不敵,湯克勤卻依舊是令行禁止,這委員長讓打哪裡就打哪裡,委員長讓怎麼打就怎麼打,老老實實的在豫中與日寇血戰。
至於中原大地的災情導致的罵名之類,孔捷倒是有些同情湯克勤,這傢伙搞不好是替某中正背了黑鍋了。
這也是孔捷主張協助第一戰區進行豫中會戰的原因之一。
總歸是不能讓小鬼子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計劃進行的太過順利,這湯克勤再拉垮,好歹也是一支龐大的抗日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