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次戰鬥,戰前的軍事會議上,丁偉提出這樣的戰術思想:

“過去咱們打伏擊戰,伏擊部隊往往會搶佔附近的高地,居高臨下的打擊鬼子的部隊。

但是這次我們出動大規模的裝甲部隊,那就不能繼續沿用這個打法了。

裝甲車,坦克之類的機械化作戰車輛是不適合開到狹窄的山坡上去的,這會大大的限制咱們機械車輛的機動性,一旦暴露,鬼子的空中火力增援過來之後,想跑都沒有地方跑。

所以咱們乾脆反其道而行之。

讓出這些丘陵,把鬼子趕過去,他們的步兵是能上去,但是大量裝甲車,摩托車,卡車,坦克還有牽引火炮和輜重總不能第一時間搬上去了。

就算搬上去,他們放哪裡?

這些孤立丘陵就是我們給鬼子準備的墳墓,鬼子上去了,我們的重型迫擊炮和航空炸彈一炸一個準,躲都沒有地方躲。

先把鬼子分割,消滅小股部隊,把部分鬼子趕到孤立山坡上,最後再一個個圍殲,讓他們插翅難逃。”

對此,將領們紛紛表示贊同,這是結合當地的地形地勢,最恰當的打法。

……

另一邊。

不得不說,鬼子經營大同與張家口一帶多年,非常熟悉這裡的地形,他們繪製的相關軍事作戰地圖上,甚至詳細的標註了每一處的山谷每一條的溪流,各地的地形地勢早就熟記於心。

就連這關外來的14師團前鋒部隊,都熟悉這裡的道路情況,這次也不留預備隊了,直接以部分部隊衝擊八路軍封鎖線,主力部隊從一側迂迴。

接著,這股迂迴部隊直接撞上原本次要戰場的八路軍和盟軍突擊隊組成的聯合防線。

鬼子一上來就用二式炮戰車進行有限炮擊,接著卻被八路軍的榴彈炮跟進打擊,潰散。

與八路軍的裝甲車部隊交戰失利之後率領部隊倉促撤離的坂本,看見炮火準備不行,只能硬著頭皮往防線上發起衝鋒,企圖衝出八路軍的重圍。

結果八路軍這邊沉著應戰,打退鬼子多次衝鋒,日軍方面的傷亡迅速蔓延,陣地前面全是鬼子的坦克殘骸。

盟軍這邊起初看見大規模的坦克部隊夾擊,漫山遍野似乎都是坦克衝擊,如此場面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不少外國士兵和記者們驚歎著,這該不會是全日本的坦克都來了吧?

眾人心底開始出現慌亂。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以及東南亞戰場表現出的強悍令他們這些外國佬們心有餘悸。

但隨著戰局的演變,他們很快就在震撼中發現,日軍的坦克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在八路軍構築的一道道反坦克防線下,就像是豆腐渣一般被擊毀。

最後,要不是沒有出擊命令,就連這些外國兵們都要在躍躍欲試下衝上去了。

不久之後,八路軍的機動突擊炮部隊和反坦克殲擊車部隊抵達,老鬼子井上更沒招了,原本嘗試著突圍,均被八路軍擊退。

就連井上最為依仗的,規模性的戰車部隊,也在先後的交鋒之中傷亡慘重。

這八路軍構築的各線包圍圈竟像是鋼鐵壁壘一般,根本無法打破。

鬼子中軍主力也派出部隊協助夾擊,均無可奈何。

外加上中軍主力同樣遭到以李雲龍,丁偉等將領率領的機動部隊的分割,甚至是自身難保。

一時之間,井上師團的前鋒作戰部隊與中軍首尾不得相顧,幾乎亂作一團。

無奈之下,坐鎮臨時指揮部,已是滿臉狼狽和心驚的井上,只得無奈下達據險固守,伺機待援的命令。

為了防止部隊被八路軍的機動部隊穿插分割,尤其是防止己方的步兵遭到敵方的裝甲部隊的衝擊,熟悉這一帶地形地勢的井上當即下令,讓各路部隊向各處的高地,丘陵一帶轉移,藉助居高臨下的地勢駐守,構築防禦工事,抵擋八路軍的進攻。

如此,一切正如丁偉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所料。

14師團的各路部隊分成一股一股,佔據了一些山陵高地,並迅速的構築了反坦克工事與炮兵陣地。

至於部隊呈規模性的聚集在各處山林高地,是否會遭到八路軍空中火力的打擊,這一點老鬼子井上其實也曾考慮過。

但是此刻對於他而言,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方式,在敵方的機動部隊處於明顯優勢的情況下,保全部隊的嗎?

至於空中火力打擊。

井上也只能把所有的期望都寄託於帝國的空中火力增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