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對中國的作戰尚且還沒有結束。

忽然像是腦袋一熱,又跑去偷襲了美方的珍珠港,這下子可像是捅了螞蜂窩,直接將美方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推到了敵對面。

你說小鬼子是不是傻呢?

腦袋燒湖塗了,壽星老上吊,嫌命長?

其實不然,小鬼子心裡很明鏡似的,這是迫於無奈之下最優解的方案。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國內的經濟幾近凋零,再加上對中國的作戰,國內對軍事支出的比率持續暴增,更是讓日本的經濟是雪上加霜。

本就是彈丸小國的日本,本土資源貴乏,在尤其依賴以美國為主的國家進口石油,橡膠等各類軍需物資的情況下,又被美方直接禁止了這些軍需物資的出口。

一下子就被卡住了喉嚨,扼住了命脈。

鬼子只能想辦法去改變這一切,哪怕是孤注一擲。

他們很清楚,偷襲珍珠港,日軍未來必敗。

而不偷襲珍珠港的話,日本可能現在就要戰敗!

抗日戰爭恐怕也不會一直持續到四五年才結束,說不定四二年四三年就完事了。

對珍珠港的偷襲,對於日軍來說,其實是從很大程度上達到了預計的戰略目的。

這大大的延緩了日軍發動侵略戰爭,最終戰敗的速度。

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猝不及防的美軍在接下來較長一段時間,都陷入整軍防守的狀態。

日軍則是趁機一舉打下東南亞各國,趁機侵略和擴張,並快速的補充了戰爭機器對石油的需求。

鬼子這才有了苟延殘喘的機會。

其實,當初中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日軍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一方面是為了激勵三軍士氣,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日情緒。

另一方面,更是源於日本國情。

日本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相當的貴乏有限,一旦發動戰爭而且被拖入長期的戰爭之中。

隨時可能變化的因素太多了,動輒就有可能導致日軍發動戰爭所依賴的大量的進口物資,被各國限制,從而導致戰爭的被迫失敗。

所以,無論是為了節省資源,還是為了減少變化的因素帶來的對戰爭勝負的影響。

鬼子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和中國分出個勝負來。

換句話說,日本其實就是個快槍手。

後來,淞滬戰爭爆發,中國官兵在反侵略的作戰中爆發出的頑強的作戰意志,讓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徹底破產。

其實從那個時候起,就有目光長遠日本學者認為:

日軍三個月未能滅亡中國,這場針對中國發起的侵略作戰,終究會走向失敗。

之所以繼續在中國戰場上僵持著,一個是小鬼子不甘心,另一個,鬼子是想透過持續的侵略,最大化的擴大這場戰爭為日本帶來的利益。

直到美國限制對日本石油還有各類軍需物資的出口。

小鬼子從侵略中國的作戰中獲得的利益,已經抵不上對外進口的消耗了,這叫入不敷出。

再打下去,日軍就算沒有戰敗,也得被窮死!

底層的日軍士兵們自然不會明白這些道理。

但高層的鬼子軍官們對此卻是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