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念與於啟猛同樣出山雲遊,為了尋道,不過相比後者,玄誠道人尹文念更想借此機會找到外煉修行的辦法。

“山上天地之氣稀薄,不知山下又有多少福地未曾被發現。”

不過雖寄託希望在偏僻隱世的仙家福地,但他自己也未放棄鑽研外煉一道。

得益於成就過‘明氣’境界,對天地之氣的感悟並未隨著散功重修而忘卻,已然銘記腦海,此時發揮作用,哪怕僅僅撬動天地間遊離的一絲一縷氣息,尹文念依舊抱有信心,覺得有走通走遠的一日。

兩人出發方向截然相反,一者向西至北出沒山巒峭壁,一人向東,跨越川澤翻遍荒嶺。

只是運道偏頗,當於啟猛已經意外中盤坐於一方泉眼上吐納行功時,同樣身為道門高道的尹文念還在苦於一路無獲。

出走三月有餘,停留在一方小縣城中暫歇的老道被同門弟子追趕上。

“玄誠師叔,有掌門的信。”

小道士急匆匆,喘著粗氣一路沿著他留下的印記標識找來,由於真武封山,對外的聯絡縮水不少,如今除去越州附近的區域,要想在其它州府往來,就得靠山中未離去的道長來代勞。

小道長腿腳利索,架不住數日連夜奔波幾百裡,走山過水,看著面前容光如舊的師叔,半點兒不像垂垂老矣之輩。一時間也只能暗歎師叔養得一手好功夫。

玉鴻掌門的信……尹文念入門早,對這位玉字輩師叔瞭解不少,知曉其是個喜靜不喜動的,比起使喚門人,更願意拋卻俗事忘我修行。

此時如此急迫,興許越州封山的真武門遇著事了,可何事需要他一個不上不下的離雀山山主回去?

難道是幾位真人修練御氣之道出了岔子?!

心頭一顫,尹文念接過手來,攤開信紙一目十行,很快鬆了口氣。

真武山依照他留下的練法,幾位真人相互商討研習,確實都練出成效,不過問題與他當初一樣,天地之氣稀薄,記憶體身軀中的氣格外的少,與典籍中記載的築基服氣完全不同,對肉身體魄也無加持。

性命雙修的理論早在百多年前就有道門先賢提出,不過那等境界真假未知,至少真武幾代掌教真人都沒能修成所謂的大羅金丹——金丹者,自滿矣。這是道行圓滿的象徵,也是傳說中舉霞飛昇的前提。

肉身不滿,氣道亦不顯,如此之下三位真人不由得開始質疑,不過不是針對尹文念留下的法門,而是古書典籍上的各種說法。

“古法不存於今世……麼?”

搖頭,他原以為是世俗的動盪影響到了真武,譬如那位正被多方圍攻的越王狗急跳牆,又或者數月前曾下達‘武人令’的徵西大元帥府,近些時候對宋義雲的戰事隨著後者傾向西南,稍有放鬆,回過頭來清算拒絕了自己的真武山也不無可能。

結果只是這事。

看到信紙最後,才知道三位真人都已進入明氣境界,和他之前一般無二,道行最深的要數玉鴻掌門,已經撬動了五種天地之氣,距離‘御六氣’只差一步。看到這的尹文念幽然一嘆,越是如此,他心中越不是滋味,兩位師叔與師傅的天賦不比自己差,甚至高出一籌。

三位真人顯然是將他留下的御氣之道當做了真法來練,關鍵練出了東西,由此原本的將信將疑也消散無蹤。

可尹文念知道,自己不適合這條路。

“現在讓貧道回去商量御氣第二關如何破除,無能為力啊……”

他已散功,甚至沒有與三位真人言說此事,只留下一封辭條,上面寫了尹文唸的部分感悟,察覺到這條路過於艱難。

不過眼下來看三位真人顯然沒有將之當回事,或者說他們還處於興頭上,三個老頭子正對御氣之道興致勃勃,相互之間甚至在比拼,想要看誰能跨過這關。

“真人不昏聵,貧道說的那些東西修道更加精深的他們只會更清楚。”

尹文念放下信紙,不打算現在回去。

他不認為自己的道路選擇錯誤,散功重修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但心頭總歸有些鬱郁。尹文念想著,至少等他找到一方福地,或者真正將外煉一道走通再返歸也不晚。

送走了一臉懵的小道士,對方風塵僕僕來又風塵僕僕去。

老道士提溜了路上書寫的半本關於御氣的感想和打磨,包括為何會放棄這條路的所有緣由,一一說清。一齊放在了包裹中讓對方送回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