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啊啊啊啊啊啊!噗!(第1/3頁)
章節報錯
現世,張世正在與於啟猛、尹文念等道人分享自己所創的感悟法訣。
他並非無私獻出,但在散去一些私念後也沒有要求許多。這一舉動讓在坐的道人們不由得高看了這位砣方出身的老道一眼。易地而處,他們中的大多數做不到這點,加之尹文念確認,對方的法訣的確有加快感悟天地之氣的用處,眾人也未顯得矯情,紛紛許下諾言,與眼前這位法敬道人承下人情。
堂中,其樂融融,氛圍輕鬆。
透過眾人交談,張世才曉得半月來山上變化眾多。同時明瞭為何出關後院子裡的旁人都僅僅張望兩眼便收回目光,不甚在意的模樣。
“法敬道友閉關十六日,卻不知淮明子十日前已經放鼎成丹。”
於啟猛如是說,解釋道,“老道不清晰丹鼎法中故事,只聽對方提起那一爐中煉出五枚丹丸,粒粒皆成中品。”
旁側,一位修持丹鼎的道人接過話。
“丹鼎諸法中,有事、始、元、法四種丹丸,其中元丹由尋常草藥煉製,煉法偏於古時,重火候把控。又被喚作散丹。”
見眾人往過來,目中多是好奇,於是那道人也不藏私,再者這些本就是丹鼎法派較為粗淺的內容。只聽他頓了頓後繼續說,“另三種,驅邪避惡、定風化水、祛疾求神這一類喚為事丹,多是前輩道人從山符法中演化而來,甚至在一些道人看來近幾十年興起的所謂符錄,也勉強算是一種事丹。”
短短几句,道人們瞭解到丹鼎法中的一些情況,他們多是真武、正元兩地出身的道人,修持淨明與合煞兩法,縱然真武山內同樣少有二十八山的門人會清楚靈丹峰的事,此刻聽來都覺新奇。
於啟猛和尹文念等幾位道學精深的卻是熟知四大法派與道脈,不過這一刻也沒有阻止,任由對方徐徐道來。
而張世則知道他們之前開爐煉製一爐據說可以短時內令人心思通透、神魂都彷彿清澈的丹丸,屬於法丹一流。
“各種丹丸中,法丹是公認的難煉。”
那道人說到這,連連搖頭,同時對一爐就功成的淮明子十分推崇。
“淮明子道兄的丹道乃貧道所見所識中屈指可數的了,何況丹成中品,品相也是不差,難能可貴。”
但凡鼎爐煉丹皆有品相,或染了雜質昏黑汙濁,或是色澤黯淡,亦或者丹氣燻人,令人望而卻步。
這些便是品相不佳,丹藥說到底還是得服食入腹,故而如同做菜一般,色香味須得俱全,才是上上品的好丹。
“正是淮明子的丹藥,讓山上能感悟到天地之氣的人短短几日便增多了數倍。”
於啟猛感嘆,法敬道人閉關前,山上感悟天地之氣的包括玄誠道人尹文念在內只寥寥兩三人,而截止對方出關前一日時則暴漲至二十餘位!
可惜,他雖然也感知到了眾人口中的天地之氣,卻沒能引氣入體。
這裡面緣由複雜,不過還是自己覺得貪多嚼不爛,之前幾日於啟猛鑽研體內那股遊離的力量並非沒有收穫,以之為氣從而駕馭的想法也存在可行性。
老人家精力有限,沒法兼顧兩頭,幸而有尹文念在,兩人時常論證,倒也不會被拋下太遠,一直關注這條修行之路的情況發展。
“二十多人了啊……”
難怪,張世長嘆,原道如此,該說自己為何明悟天地之氣卻無多少轟動,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
這時,於啟猛又說起另一件事,那便是之前存積的靈藥在兩日前全數耗盡。一部分供給眾人研究,一部分則是在默然中枯竭,化作晦暗的乾草。
靈藥耗空,他們原本還再愁思該如何繼續深挖其中關鍵,如何繞開靈藥去感悟天地之氣。
現在倒是正好,張世出關,帶來了一份無需靈藥鋪墊、無需感氣之人從旁洞悉輔佐就能感悟天地之氣的法訣。
雖然按照張世所言,這門法訣尚未完全功成,一些地方還存在缺漏,不過開了頭總是好的,大家在山上這幾月也非白白虛度,多少對天地之氣、對靈藥在理論方面有了些發現和收穫。
齊心協力下想來將之補全不難。
“那麼,大家便試一試吧。”
於啟猛環顧,在座的多是四旬往上年歲的道人,且在明悟氣感的二十餘人中除去淮明子趕在靈藥徹底失效前再度開爐煉丹,如今尚未結束,其餘人都在此。
這時,尹文念也開口:“天地之氣到底是何種情況,我等的瞭解尚淺薄,想必明悟的各位也多有體會,那便是天地之氣運轉時過於悄無聲息,很難捕捉。”
“所以這次先以法敬道友的法訣作引,試著共鳴天地,匯聚一處,將其間變化烘托得更加明顯些才好辨識。”
眾人齊齊應是。
一份法訣早早被張世寫出,現在擺放在各自面前,有道人詢問其中語句,他一一作答解釋,又有道人請教體悟時的細微感觸,張世均做了分享。
眾人看向覺他的視線愈發和善。
事實上張世的收穫也不小,在場不少都是一派之主,或多年精修道經之人,加之又感悟了天地之氣,對法訣中一些地方不時會提出自己的見解。
堂中,宛若一口無形的熔爐,將諸多想法融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法訣完善、乃至於推陳出新到了另一個層次。
轉眼,足足四日過去。
這期間眾人不斷嘗試,放棄了靈藥後僅憑自己對天地之氣的感應,運轉法訣去體會那無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