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嶼曾聽聞,四堂六殿中的四堂座落於無為峰上,傳聞此峰最是獨特,不在二十八山之列。

至於六殿則分佈在不同山峰上,為各山身為主脈時所建,其間亦有其餘山頭陸續修繕了大殿堂宇,不過因由各種各樣的緣故,沒能傳承下來,後來許是見得耗資過於糜費,修築之事便漸漸消停終止。

如今的四堂六殿,更多是作為年歲悠久的見證,用以緬懷。

他遠遠望了眼,香火繚繞,沒有去做客這些殿堂,而是徑直來到了鎮魔峰。

比起紀念意義大於實用的四堂六殿之類,他更感興趣於眼前的樓閣。

麓雲閣,與淨明閣、定真閣齊名,皆屬真武山藏經之地。

於民間有諾大名頭,‘大小十萬書,本本皆真傳’,引得不少好事者投來覬覦的目光,妄想盜取一兩本至山下,闖出大名。

真武二十八山中,鎮魔、蕩魔、清正三山各有一座藏經閣樓,每一處所藏之書又有區分,不過陳嶼其中底細到底如何並不清楚,但也不妨礙他進去觀覽一番,無論何種藏書,依著六層高樓來看不說十萬冊,三五萬應當是不差的,能滿足他近段時間的所需。

身外罩著氤氳青光,大步向前,兩旁時而有道人進出,對從天而降的陳嶼視若無睹,自顧自交談。

不似靜崖縣的岐絡觀,真武山更加大氣,藏書萬卷的樓閣並未有石門金鎖,只在入內六步的寬敞地有個草草搭建的小臺子,背後坐著一位道長,頂戴玉冠,黑髮束在腦後,正捧著藍封書卷翻閱,讀得津津有味。

他跟在兩人身後進到裡面,視線掠過對方,轉瞬又收回。

不是什麼隱世高人,勁力流轉稍顯凝滯,估摸著通勁小成左右。

“見過越鍾師兄。”

中年道人回過神,點了點頭應和。

倆道人拜首,然後窸窸窣窣拿出一張小巧木櫝,遞給了對方。

陳嶼瞥了眼,卻是寫著書名,林林總總十來行。他不再多看,越過小臺子與三人向裡而去。

另一邊,兩人的木櫝查驗完畢也被放了進去,臨走前那位越鍾師兄照例叮囑兩句,關於還書的時間以及書卷原本不得損壞云云。

與此同時,陳嶼已經開始一一瀏覽樓閣內的情況。

一面面書架羅列,不下二十支,寬達五丈、高逾兩丈,書架上的柵格里滿當當堆積書卷,厚薄不一,恍如一座座高低起伏的書山。

天窗開啟,照得內裡堂皇明亮。

眉眼一跳,目光由外及裡,依次掠過外側的書架,去到最裡處,見到一些堅實的木匣封存在上,放置於柵格中。

精神滲透其裡,一卷枯黃褶皺、殘缺了邊角的書本呈現腦海中。

古籍?原本?

無需過多分析,封皮上已經被歲月侵蝕模糊的字樣不斷抖動著,下一刻彷彿被重新勾勒書寫,反饋於意識中的書卷漸漸蛻去陳舊,變得嶄新。

精神力與感知的加持下,哪怕只是一丁點兒殘餘痕跡,也能被他捕捉、彌合併本能地去完善和還原。

此刻再看去,書名已經知曉:

《金夔六針法》

陳嶼目光閃爍,這是一本他聽過的醫書,聽說裡面記載了行針刺穴之法。如今看來還不止如此,更有穴點陣圖,記載了足足兩千處穴位,雖然其中不少穴位標註在他看來有所差誤,但也非尋常岐黃之書可比,何況書卷中還有辨明穴位的方法、養體養穴的藥方等。

不由得感慨,當初若於啟猛老道士能識得這本醫書,或許他的道路能走得更通暢些。

當然,也可能對方在求學遊歷於真武山時就見過這隻木匣,只不過裡面的書冊損壞嚴重,除非有陳嶼這等能力,否則想要還原恐怕得耗費數月之功。

一邊感嘆,一邊眉心神光一照,將之臨摹記錄下來。

緊接著青雲浮現掌中,他抽出幾縷纏繞指尖攪動兩下,扔至木匣內,旋動的法力如刀一般鋒銳,將紙張與木料間的蠹蟲清理一空。

紙卷得到滋養,勉強又能撐過幾年。

做完這一切,他繼續向前,視線翻飛在樓中,不斷打量其餘書冊。

三閣中的麓雲閣以藏書旁門為主,代表清微道統的淨明法經卷多在淨明閣,而定真閣則藏有不少護道武學。

之後幾日,陳嶼便住在了麓雲閣,樓閣六層裡下兩層多是左道旁門中較為淺顯的,他也不嫌棄,一一翻閱,有新鑄元神作為依託,無論記憶還是理解都已經超出常人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