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調味(第1/2頁)
章節報錯
何謂散丹?不同於鉛汞,這是一條遠談不上大眾的路。
陳嶼翻看書冊,封皮不算古舊,想來要麼是新作,要麼被人謄抄過。
果然,就聽尤可為說道:“哈哈哈,料想道長對這本丹書會感興趣。”
早先,這是他從五湖以南某個半隱世的道觀中得來,用竹簡刻寫。好在字跡清晰,雖然那方道觀中的觀主也說不清來歷和出處,但在一番研求後,尤可為還是推導了七七八八,將整部丹書謄抄拓印。
“看書上記載,應是大康之後,殷商之時所成,其人自號風雲子,此本卷冊所載皆為尋道煉丹之法。”
話雖如此,但陳嶼發現上面的丹很不一樣,幾乎沒有提及鉛汞,反而有不少藥理涉及,雖說古時與今時之稱為或有一些差異,但以書冊上佔比極多的藥識,說是醫書其實亦不為過。
“殷商?”
聽到尤可為的話,他心頭浮現相關。
此殷商與上輩子的殷商迥異,在腳下這片大地,八百年前曾有一王朝,名號大殷,開國者便是商氏。
合而稱之是為殷商,又或商殷。距離如今說近不近,說遠不遠。那時候道門已經興起,而道學更是要往前數百年。若一味按著道經上所言,天地初開時便有亙古道論,當然那完全信不得。
不過大殷確實是道門顯盛的時代。
“八百年,這竹簡又是如何存下?難道真有神異?古卷天書?”
“原本老夫同樣驚奇不已,以尋常竹料的質地,縱使有各般方法都難以將之保全到這種程度。”
尤可為笑道,原來,他得到的那份竹簡亦是某位道門前賢摘抄整理所成。
甚至不是一位,八百餘年間,天下朝代更迭不斷,被譽為道學盛世的大殷同樣分崩離析。
“許是旁人又有抄錄,輾轉流落數十年左右,最後被老夫在道觀角落發現。”
陳嶼點頭,覺得應是如此,上一世雖然常常有古竹簡出土,但那些也都殘破不全,饒是有遠超當前的技術支撐,復原都十分困難。
而這份竹簡儲存如此完好,想來年歲不會太久。
接著,兩人又就《風樸散丹》談論許久,各有所得。
陳嶼在藥理方面遠比不得尤可為,但同樣,在道學經理上對方這個一知半解的門外漢更是不如他這個半吊子。
畢竟是一本丹書,裡面一些道學詞句旁人聽來可能偏僻深奧。
陳嶼也讀得吃力,不過比尤可為要好不少。
“上面記載有十一種丹方,不過有五種藥材種類不明,不清楚是已經絕跡還是注錄錯誤。”
合上書冊,就聽到尤可為嘆息。之所以當初他要抄錄這本丹書,一來所記丹丸不含毒物鉛汞,二來上面有不少丹方都針對如痢疾、紅舌病、爛眼症等病症,雖然冠以種種道學之詞,但刨根究底便是這些困擾了不少疾醫的病症。
後來尤可為試著配了幾副,確實有效果,在某次還派上了大用。
可惜的是上面的丹方不少都用了太多道學理論,雲裡霧裡,研求起來讓人頭痛不已。
不過藥方沒錯,至少部分已經得到了證實,然而其餘的或是殘缺、或是不曉得藥材配料,用之不上。
“有幾種藥材貧道似乎在道經上有看見過。若是以後翻找到,再託寄給居士一份便是。”
陳嶼說到,這話不假,道士寫的書有時候就是如此,明明同一種東西,在道門經理上又有其它釋意,名稱便會變更。
尤可為也是如此想的,其實有幾個方子也是道門朋友幫助下才得以復原。
丹書不止一份,送予陳嶼便是結個善緣。
“到時候託到華陰縣回春堂便可。”
尤可為笑呵呵捻撫長鬚,留了地方。
陳嶼默默記下,託寄尚早,得找個會去華陰的人才行,商隊也可。
實際上若是在大趙時候,這種事便可直接假託官府驛站來辦,至多再費一餐酒水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