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動筆,觀中有筆墨和硯臺,唯獨少了書寫的紙張。

不是沒有,但太少,不夠他禍禍。

寫書是個自我梳理的過程,有時候腦袋裡想的東西總歸還是得書寫出來才能發現問題。

到時候真成書冊了,還可以閱覽日日溫習,增添刪改的同時理順思緒,免得跑偏掉。

尤其關於修煉之事,更是馬虎不得。

這幾日他在籌劃著下山一趟,去次縣城,一來買些吃食,主要是油鹽醬醋,還有面。若是能找到姜的話也買些,八角等香料同上。

二來,則是買紙張和抵清。

後者又叫‘郭淨’,意指家宅清淨,音同‘鍋淨’,是一種本土拿來洗刷鍋具的用品。能去油汙,類似口鹼、塊鹼。雲鶴觀中原本備有一些,不久前用光,昨日過鍋油炒後才發現清洗著實麻煩,始終有股滑膩感在指尖。

又燒了兩鍋沸水才勉強洗淨,去了油漬,好在山上柴火不缺。

“下山不急,等著春黍收割再去。”

回山時五剛月中,潑了一袋靈液,藥田裡的春黍長勢良好,如今已經抽穗,帶了些許金黃。

靈液培育後的春黍不僅長得快,而且殼薄粒大,一串穗上能長出近三十粒。

記憶中,此世的春黍不同於上輩子見過的那種被稱作黃米的‘黍米’,產量和口感都要好上不少,不過普通的春黍依舊不可能長到這種程度,一串穗上至多二十出頭,空殼癟殼很常見。

“杆柄硬挺,不似其它那般歪斜。”

糧食作物是最為容易生病的,各種蟲病,不過眼下這片田裡的春黍沒這問題。

陳嶼想著收割後算算總量,然後打磨一些試試,萬一有副作用便及時停下,不再用靈液澆灌。

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目前來看靈液與靈機一樣,雖然功效比不上,但變化都也都是傾向正面,除非吸收不了被撐過頭才會引發不良。

大概就這兩天了。

算起來,春黍種在木板裡待了一段時間,接著結種後又立馬播撒在田裡,如今一月過去,卻是比山田那邊早了太多。

摩挲下巴,他尋思若來得及,應該還能在種一批,當然前提是這些春黍真的沒什麼問題。

“只是這樣一來的話,第四批培育裡就得再加一些元靈根,省得往後不夠用。”

一根白棒子能催化出一根元靈根,內含八到十一枚氣珠的靈源,相當於四到五袋靈液——雖然已經用上了竹筒儲備,但他還是習慣用袋來形容,而且一筒的量有多有少,依著竹筒大小,而水囊則要規整許多,方便記憶。

“一次施加澆灌需要一袋,藥田裡這些用了兩次,若是擴大的話估計得加一次澆灌。”

一月三袋靈液,這個量說多真不多。

三袋靈液便能換來豐產與提前數月的催熟,在他看來完全不算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