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但說是這麼說,實際上心裡又怎麼會沒有感覺呢?畢竟這人心都是肉長的。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三天,這三天裡袁文殊都沒有回家,而是一直等在大營裡。

皇天不負有心人,,袁文殊終於等到了訊息,看著眼前的信件,袁文殊急激動的手都有些顫抖了。

等他看到信上的內容後,早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來,打贏了,或者說是自己的計策贏了。

王勉的軍隊,在碰到楊新所率領的軍隊時,那是大敗虧輸狼狽不堪,而楊新雖然一路勢如破竹。

但是他並沒有太過分,而是遵從袁文殊的話,就在後面遠遠地跟著。

所以當時戰場上,就出現了滑稽的一幕,楊新的西南兵,在不緊不慢的追著王勉的西夏兵。

而王勉這邊則是亂中有序穩步撤退,雙方都很有默契,最後一直被楊新送出了國境。

袁文殊拿著手裡的捷報,走回了自己的中軍帳,然後把眾將重新召集了起來。

“諸位,楊新送來了捷報,王勉的軍隊已經撤回了西夏,短時間內他是不敢來了,畢竟在他們國都中,還有一大堆事情要處理呢?”袁文殊道

而眾將聽了之後都很是驚訝,但是隨後又很是放鬆,畢竟這場仗算是打完了。

雖然有些嫉妒楊新的狗屎運,但是那也沒辦法,易地而處,他們可不敢帶著人去冒險。

七天後,楊新回來了,袁文殊給他們發了賞銀,並且慷慨激昂的鼓勵了一番。

之後就開始了狂歡,而袁文殊這邊,則是回了自己的中軍帳,開始整理起報功的文書。

這場國戰,就這麼虎頭蛇尾的結束了,雖然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但是他知道,自己應該是回不了京城了。

事情的發展也不出他所料,西北大捷的訊息,傳回到京城的時候,引起了軒然大波。

引起波瀾的原因不是別的,是因為理國公的病逝,這才是京城驚訝的原因。

還有一點就是對於袁文殊的安排,畢竟理國公病逝之後,袁文殊就要直接接替他的位置了。

這讓朝中的大臣們,都多少有些擔心,但是劉威對此卻一點都不擔心,不光如此。

他還對袁文殊很有信心,無論誰問他的意見,他都對袁文殊表示了支援。

再加上西北,也沒有其他人能頂上位置,所以承佑帝正式下旨,加袁文殊為太子太保並西北統制一職。

袁文殊也就正式的成為西北的二號人物,執掌西北邊軍,一時間朝堂震動、

不過因為劉威的存在,所以根本沒有,什麼太大的風波鬧出來,一切又歸於平靜。

時間慢慢地流逝過去,因為西夏這邊的失敗,所以遼國那邊也無疾而終了。

承佑三年,西夏傳來訊息,涼王李繼宗造反,王勉起兵平叛,涼王因為有其他皇室支援,所以一直打的有來有回。

而袁文殊收到這個訊息後,卻並沒有理會,反而是讓人,繼續往西夏國都傳遞假訊息。

一時間西夏國都是流言四起,皇帝就是再信任王勉,也難免犯起了嘀咕。

但是畢竟他也不傻,自毀臂膀的事情他是不會做的,但是這根刺就留在了心裡。

承佑四年夏,西夏的叛亂被王勉平定了,王勉加封了天下兵馬大元帥一職,一時間風頭無兩。

而袁文殊這邊也因為這件事情被詬病,但是後來一個小道訊息,就在靈州傳開了。

說袁文殊之所以不出兵,完全是因為跟王勉商量好了,等王勉那邊造反成功後,會割讓三洲之地給大魏。

這訊息傳得有鼻子有眼的,所以大部分人都信了,這其中就包括西夏的探子。

等這個訊息傳回西夏後,西夏皇帝更加疑心了,畢竟王勉,現在可已經是天下兵馬大元帥了。

已經封無可封了,他有造反的心思也實屬正常,畢竟易地而處,自己都不敢保證,自己會不會有這個心思。

於是西夏國內的情況越來越緊張了,而作為漩渦中心的王勉,他自然也清楚自己的處境。

所以在承佑五年的時候,再也忍不住的他,決定先下手為強,一舉控制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