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家娘子的變化,袁文殊很是欣慰,因為這都是他預想中中的結果。

這夫妻之間除了和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些事情做,其實昨天袁文殊所說的事情,根本沒有什麼用處。

他之所以那麼說,只是為了給自家娘子找些事情做,讓她覺得能幫上自己的忙,而不一直是累贅。

其實袁文殊早就看出來,自家娘子這心態出了問題,可是這種事情,光說是沒用的。

哪怕你告訴她,自己並不在意這些,只在乎她,對於自己來說,可能是表達愛意的方式。

但對於自家娘子來說,卻適得其反,反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所以袁文殊並沒有這麼做。

而是藉著這件事情,給自家娘子找些事情做,這也是他選擇把事情,告訴自家娘子的原因。

從剛才的事情來看,自己是成功了,剛才自家娘子的變化,不光是身體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

其實對於王家的算計,他大概也有了猜測,應該喝王道遠有關,畢竟上次在盛家。

那王老太太無緣無故的,怎麼就提起了王道遠呢?畢竟雖然都是太原王氏一脈,可早都出了五服了,所以這其中必然有貓膩。

既然已經猜到了是王道遠,那接下來等訊息就好了,若是真的要算計自己。

那他一定會來京城,就看看這王道遠,會不會來京城了,若是來了,那局勢就明朗了。

袁文殊有種感覺,他覺得這次不一定是壞事,所以他並沒有,想要把這件事情告訴秦國公的想法。

或者說,他覺得時機好不對,又或者,這根本就是他找的藉口,他從心裡,就不願秦國公知道這件事情。

袁文殊還是那個,心性涼薄的袁文殊,這一點不是明蘭就能改變的,本性如此。

如今自家夫人也找到事情做了,自己也該去大營看看了,看看這幫小子有沒有偷懶。

所以整理了一番後,袁文殊就直奔西郊大營去了,而此時的御書房內,承興帝正在看著奏章。谷轆

而其中有一份,正是關於王道遠的,就是內閣擬定的,調任王道遠為順天府丞的奏章。

風雨在起,這京城風風雨雨,從無休止。

承興帝看著手裡的奏章,心下有些不安,這不安來源於,之前繡衣衛送來的訊息。

封地在北方的幾個王爺,都有些蠢蠢欲動,這很不正常,因為之前經過大娘娘坐鎮朝堂。

這天下已經初步穩定了,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些王爺,確認他們是不是安分,是承興帝之前最重視的事情。

本來已經確定沒什麼事情了,承興帝這才開始動手奪回玉璽,可沒想到現在又起了波瀾。

承興帝一度懷疑,是大娘娘暗中派人,聯絡的那幾個王爺,可從繡衣衛傳回來的後續訊息看,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

這幾個王爺背後另有他人支援,而經過這段時間的調查,這幕後之人,都指向了一個家族,清河崔氏。

這是一個有過輝煌歷史的家族,前朝經過兩次大叛亂後,民生凋敝,又經過群雄逐鹿之後,當年赫赫有名的五姓七望,已經沒落了。

現存的就只剩下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加上這個清河崔氏,僅剩三家了,其他各家要麼毀於戰亂,要麼寂寂無名。

這剩下的三家中,又以滎陽鄭氏最為有名,鄭家當年下注成功,一眼就相中了起於微末的太祖,並將嫡女嫁於太祖為妻,只可惜這崔氏年歲不長,早早殞了,只留下一位公主。

後來太祖成功登基稱帝,第一件事情就是冊立皇后,在開國之初,只追封了崔氏為皇后。

而當時已經生有一子的林氏,則並沒有冊封,在當時這件事情引起了軒然大波。

最後太祖皇帝不得不承諾群臣,以三年為限,三年後冊立林氏為皇后,這才作罷。

當然了,這是太祖皇帝起居注的記載,並不是真的,實際情況是,太祖皇帝,當時有其他的人選。

但是群臣都不同意,太祖皇帝無奈之下,只得答應了三年之期,而當時的人選,就是鄭師的親妹妹。

也是因為這件事情,鄭家不得不分為兩支,一支習文,一支習武,後來經過這幾百年的變遷,就成了這戰功赫赫的鄭家。

至於太原王家?大房二房因為當年下錯了注,就此銷聲匿跡,只剩下三房四房在明面上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