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達成合作(第2/2頁)
章節報錯
安耐住心中的激動,袁文殊現在終於可以好好想想,怎麼對付高泰的事情了。
其實袁文殊之所以這麼開心,那也是因為,烏蒙答應自己駐軍的事情,這才是最值得他高興的事。
自古都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只要有了這麼塊地方,那就大有文章可做。
烏蒙想讓自己去給他當槍使,袁文殊才不傻呢,他才不會派健卒營去呢。
那裡只要象徵性地放一點兵就行了,放多了那就真的成槍了,想打的時候再去就來得及。
至於放在那裡的兵要是被殺了怎麼辦?那可就太好辦了,都不用查,兇手一定是善闡府。
還有什麼能比為袍澤報仇,更好的藉口嗎?只要那裡的兵死了,那借口不就來了嗎?
到時候大舉進攻鄯闡府,大理的三十七部,基本都只會看熱鬧不會幫忙。
因為善闡府是大理段氏的地盤,段氏的實力削弱,是三十七非常願意看到的。
因為大理的三十七部,更像是三十七位諸侯,他們和段氏只能算是同盟關係而非臣子。
至於烏蒙部?大軍要想進攻善闡府,那就一定要借道烏蒙,到時候直接逼烏蒙當前鋒不就得了。
到時大軍雲集,區區一個烏蒙部還能擋得住不成?到時候給點好處也就是了。
烏蒙還是有用的,畢竟需要他來對付三十七部,免得三十七部到時候來搗亂。
所以從烏蒙答應自己駐軍開始,命運就無法改變了,烏蒙註定要老老實實的跟自己混了。
沒錯,袁文殊的計劃就是吞掉大理,當然說的不是很準確,準確的說是畫線而治。
袁文殊計劃把大理變成兩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繼續由段家執掌,而另一個部分就交給烏蒙了。
這樣一來,既不會引起大面積反叛,又不會勞民傷財,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最重要的就是,以後這西南的戰爭,就在烏盟的地盤打就可以了,就不要在牽扯到戎州了。
沒錯,大理的地盤,袁文殊一點都不打算要,因為資源匱乏不說,還很難纏。
最關鍵的是,大魏能維持住西北和北方兩個戰場,已經殊為不易了,實在是不宜再開戰線了。
莫不如直接交給烏蒙打理,自己要什麼直接跟烏蒙要就是了,他還敢不給不成?
而且這樣省卻了一個麻煩,那就是當一個國家,被外部侵略的時候,會顯得異常的團結。
但是像袁文殊這麼做,就省了這個麻煩,到時候就變成了烏蒙和段家爭奪大理的王位,這就是內部矛盾了,那可就簡單多了。
這個計劃袁文殊想了很久,而且要想完成那也非一日之功,最起碼永興帝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而且這麼做還有一層含義,這裡是袁文殊給自己準備的退路,到時萬一情況不妙,那就直接遠遁大理以圖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