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發過一個單章,專門講度量衡,不知道丟哪去了。

昨天有讀者問:漢1石不是30kg嗎?每人每月2石糧食,也就是60kg,每人每天2kg?這不對吧?

在這裡重新跟大家講一下秦漢度量衡,並註明其來源——學知識,總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嘛~

首先是長度單位。

按照秦漢出土文物,主要是虎牢關秦墓葬群、張家山漢墓葬群中發現的標尺等物,可得:秦漢1寸≈2.32cm。

再按照1尺=10寸,1丈=10尺,1裡=180丈可得:1尺=23.2cm,1丈=2.32m,1裡=417.6m。

1頃=100畝,一畝=240《平方步》——6尺=1步,寬1步、長240步=1畝。

重量單位。

秦漢1斤=16兩,1兩=24銖,從史料中《長、寬、高各一寸之金,其重一斤》的記載,再以黃金19.32g/cm3的密度算得,秦漢一斤≈250g。

容積單位:

根據出土的秦漢容器測得:1升=200ml。

10升=1鬥,10鬥=1斛,又64鬥=1鍾。

須得一提的是,‘石’同‘斛’一樣,都是容積單位,而不是重量單位。

在很多搜尋引擎,包括文獻當中,都發現了‘1石=120斤’的記載,但石作為容量單位,是不可能有恆定重量的。

就好比拳頭大的棉花和拳頭大的鐵,按秦漢的度量衡可能都是‘1升’,但其重量絕對不可能相等,因為還需要考慮到《密度》這個變數。

根據多方查閱資料,並透過從先輩七月新番所著《漢闕》借鑑、推演,得到了說服力最高的一個標準:秦漢1石,合粟米13.5kg。

這也不是盲猜,而是透過1升=200毫升,10升=1鬥,10鬥=1斛,1斛=1石得出:1石約合20000ml,即20l。

再按照粟米大約0.68的密度係數,算得糧米1石=13.5kg左右。

這個資料也得到了文獻支援——有相關研究者曾嘗試稱量體積為20l的粟米,得重13.55kg左右。

且按照1石=20l來計算,1石水才不過20kg,摺合漢斤80斤,1石糧食比1石水還重,明顯不合理。

至於‘1石=120斤’,即1石=30kg這個說法的來由,目前尚未查清,但應該是某個密度約為1.5的物資,才符合1石=120斤的狀況。

根據百度百科密度表,查得密度符合1.5,且存在、常見於秦漢時的物質有:

碎石 1.32~2.0

粗砂(幹 1.4~1.95

細砂(幹 1.4~1.65

所以1石=120斤的說法,大機率就是以上這三種物質其中之一,且大機率是細砂。

記住咯~

石是容積單位~

不是重量單位~

1石糧米,也不是透過稱重獲得,而是用‘鬥’作為量具,1鬥1鬥盛,盛夠10斗方為1石~

也正因此,古代的高利貸,總會有‘大斗進,小鬥出’的說法——封建時代,農耕社會,絕大部分百姓的‘高利貸’,實際上都不是借錢,而是借糧~

這樣算來下,每人每月2石的糧食消耗量,也就是每個月27kg,平均每天不足1kg,絕對算不上‘大胃王’的食量~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