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能直接收取稅、賦的,竟只有關中九十餘萬戶,以及漢中、巴蜀地區的近三十萬戶百姓······

“人口低谷啊······”

劉盈正思慮間,就見陽城延又清了清嗓,將更直觀的資料,擺在了劉盈的面前。

“關中、漢中,及巴、蜀之地,得民百三十萬戶,又陛下授民田爵,戶得田百畝。”

“若以去歲,關中糧產均數,即畝得粟二石半為準,此民百三十萬戶,當戶捐農稅近十七石,口賦百二十錢。”

“如此,國庫歲得農稅,便近千四百萬石;少府得口賦,則為一萬萬五千萬餘錢······”

聽聞陽城延道出這串資料,劉盈不由面色沉重的微一點頭。

雖然先前,劉盈對漢室具體的財政收入不太瞭解,但也大概知道國庫、內帑每年,能收到多少農稅、口賦。

口賦,是從五年前,老爹劉邦登基為帝,鼎立社稷之時就定死的:每戶人家每年交一百二十錢。

從那一年開始,少府的口賦收入,便是從一萬萬開始逐年增長,漲到了過去這一兩年,將近一萬萬五千左右。

倒也不是說過去短短五年的時間,天下人口就大幅度井噴了,而是隨著天下逐漸安定,許多因戰亂而躲進深山老林的百姓,逐漸從一個個‘桃花源’中走出,到官府登記了資訊、戶籍,並領走了天子劉邦賜給自己的那一百畝農田,以及一處農宅。

至於農稅,也相差無多。

——從漢五年,國庫收入農稅九百萬石,到過往幾年,也逐漸漲到了一千四百萬石左右。

其實真說起來,按照一百三十萬戶,每戶十七石左右的農稅來算,一年的農稅,其實應該在二千一百萬到二千二百萬石之間。

但農稅作為如今漢室唯一的政府財政收入,並不是全都繳納國庫的。

每年的農稅收上來之後,各地都會從各自治下所收取的農稅中,截留三到四成的部分,用作地方官府下一年的行政開支。

至於送到國庫的那六到七成······

“漢五年至漢七年,少府得口賦錢四萬萬餘,今已熔近三萬萬,以鑄錢三銖。”

“及漢八年,口賦便已多為百姓私鑄之錢三銖;去歲、今歲,更幾不見錢半兩。”

劉盈正思慮間,就聞陽城延繼而道:“國庫所得農稅,雖歲得千餘萬石,然其大半,皆用於朝臣百官、地方官吏之俸祿。”

“餘者,亦多為陛下率軍出征,平定叛亂之異姓諸侯所用。”

面色沉重的做下最後補充,陽城延終是稍直起身,對劉盈一拱手。

“此,便乃家上所問‘府、庫因何空虛’之解。”

“——國庫之農稅,皆用於官吏俸祿,及大軍糧草耗費;少府之口賦,亦盡用於熔鑄錢三銖。”

“由自漢八年,口賦多為錢三銖時起,少府之入錢,便實已名存實亡······”

言罷,陽城延稍一躬身,以表示自己已經說完。

就見劉盈聞言,只面帶悽然的長嘆一口氣,望向陽城延的目光中,也稍帶上了些許感嘆。

“此,便乃孤強令少府,勿得再鑄錢三銖之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