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2章 朕這記性啊······(第2/3頁)
章節報錯
“太祖高皇帝駕崩,朕又尚年幼,未及加冠親政;”
“於匈奴,此便乃吾漢家主少國疑、朝堂闇弱之時。”
“若朕執意發兵朝鮮,則有‘本末倒置’之嫌,又或使北蠻匈奴輕之,以為朕不明於國事,更年少好欺······”
聞言,陽城延只若有所思的緩緩點了點頭,而後再次表態道:“陛下之意,臣知之。”
“只今,少府內帑之錢、糧多有富足,臣當可預留徵發之所需,以備將來。”
“若逢何時,或關東、或嶺南、或朝鮮、或牆北驟起戰端,陛下當可即取而用之,又無需苦於府庫有缺。”
再次聽到陽城延認認真真道出一句頗有些凡爾賽的話,劉盈又是搖頭一笑,滿是幸福的拍了拍陽城延的肩膀,又順勢將陽城延往自己身上摟了摟。
“倒也不必~”
“眼下,卿還當著手於酇渠、長安四牆,又上林苑之一應事宜。”
“及征伐所用,亦不必預留。”
言罷,劉盈不忘再拍拍陽城延的肩頭,又露出一副滿意至極的笑容,對陽城延一點頭,才終於將手再度收回,揹負在了身後。
對於少府,劉盈確實是寄予厚望,但劉盈也知道,什麼叫‘過猶不及’。
——糧食壟斷生意,尤其是整個關中級別的糧食壟斷,利潤是很龐大不錯;
但即便如此,劉盈也清楚地明白:如今的少府,還沒有誇張到有能力‘預留軍費’的程度。
就說去年,關中平均畝產三石半,平均每戶人家年收回粟米三百五十石;去掉稅、賦,便剩下三百三十多石。
但與少府所預料的‘平均每戶存糧二百石入少府’稍有所出入的是:去年,關中平均每戶農民存入少府的糧食,只有一百二十多石。
至於原因,自然是讓劉盈無比欣喜。
——經過過去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關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百姓,開始在自家建造小糧倉了!
劉盈也不知道這些農民,是怎麼從一頓頓粟米粥裡,摳出來了一座足夠容納好幾百石糧食的小倉庫;
但想到後世,華夏民族能靠著幾千的收入,就硬生生攢下一棟房子,劉盈便也釋然了。
——華夏民族,從來都是最能吃苦、最能奮鬥,且最懂得為以後做盤算的民族。
‘租不如買’的道理,幾乎是纂刻在華夏民族基因上的。
而百姓開始大規模自建倉庫,自然就意味著少府‘代民儲糧’政策,正在加速進入倒計時。
比如去年的關中,平均每戶存糧一百二十石,就意味著平均每戶人家繳納的‘倉儲費’,只有十二石;
再算上這筆倉儲費,是由相府國庫、少府內帑五五分成,少府能得到的,就只有六石了。
那麼接下來的這一年,少府‘代民儲糧’一項的收入,是多少呢?
答桉是:每戶六石,凡關中近百萬戶,少府收入共計不到六百萬石!
而這不到六百萬石的糧食,已經抽出了二百萬石送去燕薊,用來作為北牆衛戍部隊的口糧補充。
準確的說,是在國庫撥調了‘每人每天兩頓,各吃半飽’的基礎軍糧之後,劉盈自掏腰包,為北牆近三十萬邊防戰士,加了二百萬石的賞賜。
按照漢室‘卒月三石,民夫二石’的軍糧標準,近三十萬純戰鬥編制,一個月就能吃掉九十萬石糧食!
一個月九十萬石,一年,就是上千萬石!
而在過去,相府國庫礙於‘無力承擔軍糧調撥’,只能每年調出五百萬石糧食;嚴峻的邊防局勢,又使得漢室不敢從長城腳下撤掉一兵、一卒。
時日已久,‘衛戍北牆食半粟’的童謠,便也逐漸傳遍大江南北。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劉盈從少府撥出二百萬石軍糧,給北牆一線的邊防戰士加餐,聽上去是挺多,但實際上,也就是讓那些英雄從半飽,勉強到七分飽的樣子;
又或者,是在兩頓半飽的早晚飯之外,加一頓半飽都不到,只能算四成飽的午餐或宵夜。
從這,就能看出如今的少府,雖然看上去還遊刃有餘,但實際上,也已經是瀕臨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