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還是有點差,再調整一下狀態······

科普過渡章,不想看科普的看官老爺們可以不訂閱······

·

袁盎

楚地人,他的父親從前是個強盜,後來遷徙到了安陵。

呂后時期,袁盎做了呂祿的家臣,漢文帝即位後,其兄袁噲保舉他,他便被任為中郎。

絳侯周勃誅滅呂氏有功,被文帝封為丞相,周勃因此甚為得意。文帝對待周勃非常恭敬,群臣朝覲退朝後,經常親自目送他下朝。

袁盎因此進諫,問文帝:“陛下認為丞相是怎樣的人?”文帝回答說:“丞相是匡扶社稷之臣。”

袁盎說:“丞相只是功臣而已,不能被稱為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應該是與陛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在呂后掌權時,諸呂胡作非為,擅自稱王,劉氏的局勢危急萬分。而當時周勃身為太尉,掌握著兵權卻不能反正。”

“而等到呂后去世,群臣共同討伐諸呂時,周勃掌握兵權,順勢而為而已。因而只能稱作功臣,不能稱作社稷之臣。周勃每每有驕橫欺主之色,而陛下卻謙虛退讓,毫無君臣之禮,臣私下裡認為陛下不應該這樣做。”

文帝接受了袁盎的建議,群臣上朝時,逐漸威嚴起來,周勃慢慢也開始對皇帝產生了敬畏。

周勃因此怨恨袁盎,不久,遇到了他。就對他說:“我與你的兄長袁噲有交情,今天你這小子卻在朝廷毀謗我。”袁盎毫不退讓,並未因此道歉。

後來,周勃因故被罷相,回到封地,有人上書告他謀反,被召進京城關押在獄中;朝中的王公大臣都不敢替他說情,只有袁盎申明周勃無罪。

周勃出獄後,感念袁盎出力頗多,乃與他結為摯友。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淮南王劉長自封國入朝覲見,擅自殺死了闢陽侯審食其。袁盎對文帝說:“諸侯王太驕橫霸道必生禍患,可以適當削減他們的封地。”文帝不聽,淮南王愈加蠻橫。

文帝六年(前174年),棘蒲侯柴武的世子意圖謀反,事發被誅,牽連到了淮南王,文帝將其貶到蜀地,以囚車押送。

袁盎當時任中郎將,便勸諫說:“陛下向來驕縱淮南王,不加以限制,以致釀成如此境地,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為人剛直,如果在路上遇到風寒而死在半途中,人們就會認為陛下不能容人,揹負殺弟之名,到時怎麼辦呢?”

皇上不聽。讓囚車繼續出發。

囚車行至雍地,淮南王就病死了;文帝得知訊息後非常悲傷,為之絕食。

袁盎入見,寬慰文帝說:“您在任代王時,太后患病,三年裡您盡心服侍,親嘗湯藥,曾參尚且感到為難,而您做了,孝道超過曾參太多了;誅滅諸呂后,您由代國進入兇險難料的京城,即使是孟賁、夏育的勇氣也不及陛下;群臣推薦您做皇帝,陛下推辭了五次,而古時的賢人許由也只推辭了一次,陛下超過許由四次啊。”

“陛下這三件事均高於世人,不須擔心名聲被毀。況且,陛下貶謫淮南王,本是為了讓他改過自新,是護送官員不慎導致淮南王病死,罪不在陛下啊。”

文帝聽了袁盎的分析,略感寬慰。問他:該怎麼善後呢?袁盎隨後建議妥善處置淮南王的子嗣,文帝聽從,便將淮南王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

此事過後,袁盎在朝廷中名聲大振。

宦官趙同(即趙談,司馬遷為避父諱寫作趙同)仗著文帝的寵信,經常在文帝面前造謠中傷袁盎,袁盎憂愁不已。

袁盎的侄子袁種勸袁盎,在朝廷上公開羞辱一下趙同,以防止趙同繼續毀謗。

一天,文帝坐車出行,趙同在車上服侍,袁盎便跪在馬車前,向文帝進言說:“皇上,我聽說能和您一起坐在乘輿上的人,都是英雄豪傑啊,如今大漢雖然缺乏英雄豪傑,可是陛下現在怎麼和一個太監坐在一起呢?”

文帝聞言大笑,就立即讓趙同下了車。

文帝從霸陵上山,打算從西邊的陡坡飛車而下。袁盎擔心文帝安危,就策馬緊挨皇帝的馬車,挽住韁繩,文帝問道:“怎麼,難道將軍怕了嗎?”

袁盎答道:“我聽說千金之子,不會坐在屋簷下,百金之子,不會倚在樓臺的欄杆上,就是害怕發生危險;聖明的君主不應該在危機中心存僥倖。今陛下駕著快車,飛馳著奔下峻山,如果馬驚車敗,陛下縱然不愛惜自己,但又怎麼對得起高祖和太后呢?”

文帝聽後,就放棄了飛車下山的打算。

慎夫人很受文帝寵幸,在內宮常和文帝、竇皇后同席而坐。

一次,文帝到上林苑遊玩,竇皇后、慎夫人跟從。等到就坐的時候,郎署長佈置坐席,袁盎就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氣,不肯就坐,文帝也很生氣,就起身回宮了。

事後,袁盎勸諫文帝:“臣聽說尊卑有別,內宮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已立皇后,慎夫人只不過是個寵妾,妾怎麼能和主同席而坐呢!這是失卻尊卑啊。且陛下寵愛慎夫人,就應該厚加賞賜。如果尊卑不分,名為寵愛,實則害了她,陛下難道不知道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