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劉盈滿是沉重的一聲感嘆,王陵、陳平、張蒼三人的面上神情,只不約而同的凝重了起來。

說到雲中郡守,就不得不提到雲中城,在漢室的北方防線,究竟承擔著怎樣的戰略地位。

在過去,漢室在面對匈奴騎兵大叢集時,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被動防守姿態。

雙方發生衝突,也基本都是‘匈奴人想搶點東西’‘漢軍想趕匈奴人走’。

自太祖高皇帝劉邦身陷白登之圍的平城一戰後,匈奴人便再也沒有生出過‘拉開架勢,和漢軍主力打上一場’的念頭;

漢室也一樣——為了儘快安定內部,漢室也從來沒有生出過‘於匈奴賊蠻決一死戰’的打算。

因為那一場平城戰役,讓漢匈雙方都清楚地意識到:對面這個大塊頭,不好惹!

很不好惹!

非常不好惹!

真要拉開架勢打一場,那最終結果,只會是一死一傷,甚至是兩敗俱傷。

所以過去這些年,在有關邊境,尤其是可能引起大規模衝突的事務上,雙方都保持了很大的剋制。

——匈奴人擔心自己的舉動,可能會刺激到漢室,導致漢室舉國而動,把幾十萬重步兵叢集堆在長城一線,所以很少會派騎兵大叢集南下;

大多數時候,都是幕南、河套地區的零散部族自己想要搶點東西,才以小股騎兵靠近漢邊,打打草谷。

至於匈奴單于庭,在平城一戰之後,便再也沒有派出過助理部隊,只隔三差五的派使者南下,從漢室敲詐一點東西。

比如茶葉、鹽糧、布帛之類。

反觀漢室一方,也同樣擔心匈奴人,會糾集幾十萬騎兵叢集南下,讓邊牆糜爛;

與此同時,在天然兵種劣勢的前提下,漢室也並不十分樂意調動全國的力量,去長城一線,和匈奴人打一場註定無法勝利的戰爭。

所以,對於匈奴單于庭隔三差五的敲詐,漢家君臣,無論是曾經的太祖高皇帝劉邦、丞相蕭何,還是如今的天子劉盈、丞相王陵等人,都是咬牙切齒的答應了下來。

因為對於漢室而言,調動全國的力量,去長城和匈奴人大眼瞪小眼,最後還要眼睜睜看著匈奴人,把陣亡將士的屍體搶走,是非常沒有價效比的選擇。

與之相比,給匈奴人送點‘禮物’,雖然有些屈辱,但起碼價效比不算太低。

當然,漢室也從來沒想過生生世世,都透過類似的‘禮物’乃至和親,來避免邊牆被匈奴人侵略。

準確的說,這只是權宜之計。

——我現在打不過你,所以我跟你好聲好氣,你伸手要東西,只要不是太過分,我都儘量滿足你;

——但等我啥時候打得過你了,我特麼第一個揍你!

也正是帶著這樣的想法,漢家君臣在過去這幾年,或者說近十年的時間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漢第一太子】 【】

最終,一場馬邑大捷,將一個事實,清晰無比的擺在了匈奴人的面前:

——嘿!小子!

——我打得過你了!

——像過去那樣,你一伸手,我就好吃好喝伺候你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咱倆往後怎麼處,你自己掂量著辦!

而這樣的巨大變化,必然會讓匈奴人,陷入一段漫長的感官愚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