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4章 戰火驟燃!(第1/4頁)
章節報錯
邊塞之外,雲中城下;
作為漢室探入草原的‘釘子’,雲中城的地理位置,實際上並不算十分優握。
放眼望去,雲中周遭百里範圍內,盡是綠油油的草原,除了不時經過的零散牧民,根本看不到生物的存在痕跡。
——對於雲中城,絕大多數匈奴人,都是避而遠之的。
至於原因,也不外乎雲中城那六里長寬,卻足有三丈高、二丈後的堅牆!
為了將雲中這枚釘子插進······
不;
應該說,為了將雲中這枚釘子,即嬴秦之後,再次插進草原,過去這些年,漢室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重!
曾幾何時,中原遍地是秦腔,草原遍佈黑龍旗;
而當時的雲中,還不是‘雲中城’,而是‘雲中郡’。
對於當時,以碾壓致勢橫掃六合,一統中原的嬴秦而言,草原,幾乎和後花園沒什麼兩樣。
後世人都知道,嬴秦在一統華夏之後,在天下各地都掀起了一場‘基建強國’的運動。
青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方長城、咸陽阿旁宮,遍佈天下各地的秦直道,以及規模宏大的驪山秦始皇陵,都是那個璀璨時代存在過的明證。
而在秦‘基建強國’的重點專案中,卻有這麼兩項,讓處於科技高度發展之新時代得後世人,都不由得發出陣陣讚歎。
——第一項,是秦庭在那個物資極度貴乏、交通極為不便,科學、技術都極度落後的時代,在山林遍佈的西南夷,留下了一條上千里長的五尺道!
而這條五尺道,頂著‘秦少府出品,必屬精品’的質量檢驗標誌,一直留存了上千年,直到後世唐宋年間,都還能看見清晰地道路脈絡!
而第二項,更是讓後世人,都只能對秦廷喪心病狂的基建能力,五體投地······
——在將直道鋪滿中原之後,秦廷將秦直道,延伸到了草原!
從戰國時期的華夏邊境:代北,秦直道一直鋪到了位於秦長城北端的高闕以北!
也正是藉著那一條條伸入草原的直道,秦才得以將防禦性質的長城,作為北上攻伐草原的發起點,並在草原留下了一個‘見黑龍旗出現,跑就對了;實在跑不掉,跪下也能活命’的輝煌傳說。
在當時,雲中郡治:雲中城,還只是秦長城內的邊境重鎮,前線物資轉輸的交通樞紐。
而如今,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明明還是那個雲中城,明明還是那條秦直道,但黑龍旗的傳說,卻早已被健忘的遊牧民族所澹忘。
曾經的‘邊關重鎮’‘交通樞紐’,如今已經變成了漢室孤懸塞外,舉目無緣的孤城;
而那條本該用來轉運軍需物資,送到更北方的秦長城的秦直道,如今也已年久失修,併成為了草原、中原商人往來經商的捷徑。
駐紮在雲中城內的兵卒,也從幾十年前的大秦銳士,換成了如今的大漢邊卒;
雲中城的任務或者說職責,也從過去的軍事交通樞紐,變成了如今的戰略前哨站。
短短三十年前,雲中城內的兵卒,還可以對草原予取予求;
但如今的雲中城,邊關將士們卻只能如履薄冰,一邊忍受北方寒冷、乾燥的氣候,嚴重不足的物資配給,一邊還要時刻提防匈奴人的偷襲。
比起財大氣粗的秦廷,漢室對於雲中城,也遠沒有迎秦來的那麼‘大方’。
對於雲中城內這不足萬人的邊關戍卒,長安朝堂能給與的,只有每人每天半鬥,每個月不過一石半的軍糧配給,以及區區每人每年五千錢的餉錢。
除了物資的稀缺、兵源的不足,以及武器軍械的後勤工作乏力,擺在雲中軍卒面前最核心的難題,就是一家老小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