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7章 平壤生產建設兵團(第2/3頁)
章節報錯
所以,趙充國請求屯邊,也就應運而生。
——趙充國說:陛下,已經打到這個份兒上了,不能就這麼作罷呀!
武帝說:我也不想作罷,但你們這些年一點成績都沒有,朝堂卻還要源源不斷的給你們送糧食,府庫遭不住呀?
趙充國不死心,便說:既然這樣,陛下何不在西域屯耕,讓前線將士自己種糧自己吃?
不用給前線發糧食了,府庫,不就沒那麼大壓力了嗎?
就這樣,礙於國內輿論和府庫壓力,又不願就此放棄的武帝劉徹‘從善如流’,接納了趙充國的建議,正式開始在西域屯耕。
但屯耕歸屯耕,生產歸生產,‘建設西域’的預想,卻並沒有出現在任何人的腦海當中。
或者說:漢室當時對西域的掌控力度,以及國內愈發抗拒戰爭的輿論,遠不足以支撐漢室‘建設西域’。
再後來,貳師將軍李廣利也步‘國士’李陵後塵,判漢投胡,武帝劉徹萬念俱灰,晚年一封輪臺罪己詔,算是將崩潰邊緣的劉漢社稷強行拉回,卻也宣告了漢室‘西域戰略’的全面失敗。
而相較於歷史上的文帝屯耕北牆,以及武帝屯耕西域,如今在劉盈領導下的漢室,卻有幾個極為重要的優勢。
首先,自然是劉盈的存在,讓一切‘時代侷限性’,都失去了在漢室影響華夏民族的可能。
作為後世來客,劉盈長達數千年的歷史視野,足以讓漢室在每時每刻,都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之上。
——最起碼,也是走在一條相對不那麼錯的道路之上。
其次,則是相較於歷史上的文帝時期,如今的漢室財政狀況更為健康;相較於武帝后期的輿論環境,如今漢室又並不存在任何‘反戰’的聲音。
當然,最主要的是:比起遠在‘天邊’的西域,朝鮮,就位於燕國以東,與漢室版圖核心直接接壤。
在這一系列‘優勢’之下,在朝鮮半島建立華夏史上,乃至人類史上的第一個生產建設兵團,就成為了劉盈的不二選擇。
首先,朝鮮半島‘三面環海,一面鄰漢’的地理特性,使得當地的邊防任務,並沒有燕北、代北那麼艱鉅;在戍邊的同時兼顧生產、建設,並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其次,便是劉盈後世來客的身份,讓劉盈對朝鮮這塊沃土有萬般篤定:這裡,不是貧瘠的草原,不是漫天黃土的河西。
這裡,是一片被深埋於冰雪之下的無盡黑土!
如果透過幾十年的建設,讓朝鮮也成為繼關中、巴蜀之後,漢室又一大糧食生產區,那無論對於漢室的北方戰略,還是對漢室內部的土地、階級矛盾緩和,都將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最後,則是劉盈在糧米官營之後,摸索出來的一套施政理念。
——推行政策,是需要試驗的。
直白的說:生產建設兵團,並不是劉盈為朝鮮半島準備,而是為燕、代、上等北方邊牆區域,準備的‘萬世之策’。
畢竟武帝劉徹的歷史經驗告訴劉盈:漢或許能一直強大,但衛、霍卻並不會永遠存在;
在王朝強大,又有衛、霍撐著場子時,漢室自然能達成‘北出長城三千里,使胡虜不敢南下牧馬’的成就。
但在失去衛、霍,王朝又不再強大的時候,漢室也需要有一套相對完善的體制,來保證北方地區的邊防事業,不會因為失去衛、霍這樣的千古奇才,而被北方遊牧民族肆意踐踏。
所以,在朝鮮推行生產建設兵團,只是劉盈的第一步。
第二步,便是透過總結經驗,得出更完善、更符合當下時代的‘漢室版生產建設兵團’,並將其全面應用到整個漢室北方邊牆區域,讓漢室具備‘就算沒有衛霍,也不會再因邊防問題而發愁’的能力。
想到這裡,劉盈望向曹參的目光,也是愈發堅定了起來。
“還勞丞相速為:第一批移民,最晚也當於今夏啟程,至遲不過秋七月,便當抵達平壤都尉治所。”
沉聲一語,自是惹得曹參點點頭,又滿是嚴肅的望向劉盈。
“敢請陛下示下。”
“此‘平壤都尉屯耕團’,當編以幾戶、幾人,又當以何為屯耕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