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劉恭哭嚎著離開長信殿,殿內,便只剩下呂雉、劉盈母子二人。

天子劉盈仍面帶不忿的坐在榻上,雙手握拳放在腿上,眉宇間仍是滿滿的恨其不爭;

呂雉則坐在御階之上,自顧自抹了許久的淚,才終是長出一口氣,又擦了擦眼角的淚珠。

也幾乎是在呂雉起身的同一時間,劉盈也趕忙從榻上起身,上前扶起母親的胳膊,恭敬的將呂雉扶到御榻之上坐下身來。

母子二人兩年未見,本該是促膝長談,述說思念之情;

但皇長子劉恭的事,無疑是讓母子二人心中,都帶上了些許疑慮······

“恭兒之事,皇帝怎麼看?”

略帶試探,又隱隱有些許陌生的疑問,卻惹得劉盈面色又一沉。

劉恭的生母,究竟是怎麼死的?

朝中老臣大都知道,劉盈心裡也很清楚,就連呂雉,也同樣明白。

——皇長子劉恭的生母,就是呂雉親手害死的!

只不過,劉恭口中的‘祖母殺了我母親,把我說成了皇后的兒子’的說法,卻並不十分準確。

究竟真相如何,劉盈也不是很確定;

左右不過是彼時,呂雉還因戚夫人的事,情緒處在一個極為敏感的時期,又恰逢劉恭出身,呂雉便索性狠下心,來了一出‘殺母存子’。

但人,是會變的。

這麼多年過去,呂雉,也早就不是當時,整天催著兒子劉盈,跟不到十歲的皇后張嫣抓緊生下嫡長子的呂雉了。

甚至就連先前,被呂雉強留在身邊,‘教為母之道’的戚夫人,也在兩年前,長樂宮宮門封禁之時,被放回了淮南國,如願成為了淮南王劉如意的王太后。

至於劉恭,也一直是養在皇后張嫣膝下;

雖未正式過繼,但張嫣對劉恭,也無疑是有‘未生而養’的恩情。

劉盈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生而未養,斷指可還;

——生而養之,斷頭可還;

——未生而養,百世難還。

張嫣‘未生而養’的恩情,是皇長子劉恭窮其一生,都難以償還的。

至於今天,劉恭如同原本的歷史上那樣,在得知母親的死因之後,氣勢洶洶的找上呂雉,說出那句‘我未壯,壯即為變’,卻是讓劉盈、呂雉母子二人,不約而同的對劉恭,感到無比的失望。

作為一個兒子,一個剛出生,就失去身生親母的兒子,劉恭因生母的死因,而有今日這般反應,按常理來說,其實沒什麼不對。

無論是按如今漢室‘以孝治國’的國策,還是往後千百年,始終慣行於華夏的普世價值,劉恭的舉動,都絕對屬於‘孝子’的範疇之內。

但問題的關鍵,卻並非於此。

劉恭是什麼人?

是那位不知名宮女的親子、當朝皇后張嫣的養子,當今天子劉盈的血脈,太后呂雉的親孫;

但最重要的,是這一連串的身份標籤,賦予劉恭的政治標籤

——從降臨在人世間,成為天子劉盈第一個兒子的那一刻開始,劉恭,就是一個天然的政治人物。

而對一個政治人物而言,問題的關鍵永遠都不是真相,而是結果。

這是很淺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