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0章 我蠻夷也!(第1/4頁)
章節報錯
“討······”
“討賊檄文?”
衛滿朝鮮國都,平壤城。
看著眼前,那名衣衫攔路,滿面風塵,混身上下都透露出疲憊的武士,衛滿只強自鎮定的伸出手,結果那張明顯沾有血斑的‘白’絹。
但在接過白絹之後,衛滿的注意力,卻幾乎沒有片刻,放在絹布上那封‘討賊檄文’上。
此刻,衛滿的關注點只有一個。
——這面絹布之上,寫的是‘討賊檄文’,而不是戰書!
說來這‘檄文’和‘戰書’的詫異,就不得不提到自春秋之時,興起於天下列國之前的‘君子之戰’。
在彼時,華夏無論是內部征討,還是對外征伐,都有幾項必須要遵守的規定,或者說潛規則。
如開戰之前,必須向敵方發去宣戰書,道明己方將派出多少兵馬,於何時、何地發起進攻;
若不如此,便會被天下指責為‘不宣而戰’,有悖君子之戰。
而收到戰書的一方,也必須儘快做出決定:應戰,還是求和;
如果是求和,那就應該在開戰十五天之前遣使,向開戰方乞和;若是應戰,則需要按照戰書上所指定的時間,將軍隊開進預定的戰場。
這,便是‘戰書約戰’。
在雙方都按時抵達戰場之後,雙方還需要進行交涉,商討具體的開戰時間,如某月某日什麼時辰;
而到了真正開戰這一天,即便約定的開戰時間已到,雙方都必須保證:在敵方列隊完畢之前,不首先發動攻擊。
這,則是‘不鼓不成列’。
戰前如此,戰後的規矩,那也是不勝列舉。
如‘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便指不攻擊負傷者,且不俘虜頭髮斑白的老人;
又如戰場之上,若是碰見敵國的君主,非但不能對其發動攻擊,反而要恭敬的整理著裝,下車下馬,對這位敵國的君主行禮致意;
再如‘禮不伐喪’,則指敵國君主死去,亦或是遭遇洪澇災害時,不能對其宣戰等等。
到現如今的漢室,雖然這些曾存在於華夏大地的‘君子之戰’,都已被某個孫姓兵法大家破壞的一乾二淨,但也還是有其中幾項,至今都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華夏文明;
甚至在未來上千年的歲月裡,這僅存的幾項關於‘君子之戰’的默契,也都仍被華夏民族恪守。
——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以及:師出有名。
這,便是華夏曆史上,‘戰書’的由來。
與之相比,‘檄文’的出現卻更晚,時代也更靠後,屬於當今世界的‘新鮮事物’。
按照現如今,天下所公認的史料記載,華夏曆史上出現的第一封‘檄文’,距今也才過去不到十年;
——漢七年,自立為西楚霸王的魯公項羽,在垓下兵敗之後逃至烏江畔,彈盡糧絕,無奈自刎身亡。
在項羽死後,為了使天下儘快恢復平定,漢王劉邦便釋出檄文,向天下人宣示華夏文明再次統一,天下‘傳檄而定’。
而此刻,衛滿正捧在手中的,便是有漢以來,甚至是整個華夏文明史上,第二份被稱為‘檄文’的文體。
尤其是這檄文前,加上了‘討賊’二字,則更是讓衛滿一陣倉皇失神,不知該如何是好······
“討賊······”
“討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