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的目光,便也不由自主的彙集在了曹參身上,只眾人的面容之上,悄然多出了一絲顧慮,以及忌憚。

卻見曹參聞言,只稍沉吟一措辭,便起身上前,對御階上的呂雉、劉盈分別拱手一拜。

而後,便是曹參一語,在長信殿掀起了一陣驚濤駭浪······

“稟太后。”

“燕王盧綰,早先多蒙太祖高皇帝之恩,先為太祖高皇帝敕封為侯,更以漢都長安為封邑;”

“後臧荼兵反而敗亡,更使盧綰異姓而得王燕薊。”

“如此隆恩,實可謂吾漢家絕無僅有,太祖高皇帝於盧綰,亦可謂,仁至義盡······”

輕描淡寫的道出這句話,曹參便將話頭冷不丁一轉。

“去歲,陳豨亂代、趙,韓王信奉狄酋冒頓之令率兵南下,以為陳豨外援,終為上將軍棘蒲侯,飛狐都尉柴武斬於陣前!”

“失漢奸韓信,匈奴於吾漢家,便可謂再無熟知、熟解之人。”

“歲首冬臘,臣亦得邊牆來報:韓王信為棘蒲侯所斬,狄酋冒頓大怒,已視韓王信所部為無用,逐其部眾至幕北荒蕪之所。”

“故於盧綰,狄酋冒頓,當視重者甚!”

面不改色的道出這句滿含資訊量的話,便見曹參將上身一挺,旋即鄭重一拜。

“叛王盧綰,蒙太祖高皇帝之恩而不知報,異姓得王燕薊而不思忠,今更即為北蠻走狗,復行韓王信之故事!”

“臣以為,當依漢律,罪盧綰以謀逆,夷盧綰全宗,以效天下!”

只此一語,便惹得殿內眾人目光驚駭的側過身,齊齊望向曹參那孑然而立,好似大公無私的身影。

便是呂雉身側的劉盈,望向曹參的目光中,也不由帶上了些許審視,和孤疑······

盧綰究竟應該如何處置,或者說應該怎麼定性,根本就不是問題的關鍵。

——早在盧綰下定決心,要跟已經叛亂的陳豨同流合汙之時,一個‘叛賊’的帽子,就已經扣死在了盧綰的頭頂之上!

真正讓殿內眾人,乃至於劉盈都感到驚詫的,是曹參那句極不起眼的話。

——臣得邊牆來報!

對於不熟悉漢室政治體系的人而言,曹參身御史大夫之貴,位列三公,又是板上釘釘的‘準丞相’,能得到從邊牆傳回的軍事情報,似乎並沒有什麼稀奇。

但在瞭解漢室朝堂的人看來,曹參此言,卻足以令人對這位即將結果蕭何肩上的重擔,成為漢相的元勳,提起十萬分的重視!

如今漢室的政治體系,乃起自戰國末期,尤其是統一天下之後的秦廷,在後世,普遍被史家稱為:三公九卿制。

其中,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則為內史、少府、典客;奉常、廷尉、宗正;以及衛尉、太僕、郎中令。

在後世大多數人看來,三公九卿制,似乎就是以丞相為首,餘者各有專責,自上而下的樹幹型政治體制;

但實際上,凡是對秦漢史有了解的人,就必然會發現:秦漢九卿,完全可以按照職責型別,劃分為三個部分。

——掌內政的內史、少府、典客;掌司法監管的奉常、廷尉、宗正;以及掌兵事的衛尉、太僕、郎中令。

而這三類職責,又與三公的主體職責高度相似:丞相掌內政,太尉掌兵事,御史大夫掌監察。

實際上,這也正是三公九卿制,最不為後世人所熟知的一面。

——作為內政第一責任人的丞相,雖然被習慣性人作為‘百官之首’,但實際上,丞相理論上的直系下屬,只有少府、內史、典客三人!

其中,內史管理關中以及天下農事,典客負責中央與諸侯、藩王之間的溝通,少府則主掌建造、儲蓄,以及建築、水利;

太尉也一樣:雖然名義上掌握‘呼叫天下兵馬’的權柄,但理論上的直系下屬,也只有衛尉、太僕、郎中令三人。

這三人的職責,自也是不必贅述:衛尉掌宮廷宿衛,太僕掌天下馬政,郎中令,則專職保衛天子的安全。

這也正是歷史上,‘太尉’一職始終被視作高危職業,且大多數遭受帝王猜忌、不得善終的原因。

而曹參如今的官職,是理論上具有監察天下之職責的御史大夫,理論上的直系下屬,為奉常、廷尉、宗正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