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陽城延說了什麼?

自己加價賣糧、低價賣給親友,倒也就罷了!

甚至就連上千年以後,才被華夏官僚發明的‘火耗’,都因為劉盈推出糧米官營,而提前出現在了西元前的華夏大地!

至於以正常價格賣糧給商人,從而獲取利益,那就更不用提了,就連劉盈,都恨不能為這樣的人豎起大拇指,喊上一句‘聰明’!

——早在將自己受刺之事歸咎到糧商頭上,並以此為糧米官營開路之時,劉盈就已經做出了規定:凡是商人從少府買糧,就必須以兩倍的價格購買!

這無關乎個人情感,而是因為仇視、敵視商人,本就是漢室的政治正確。

與此同時,也是劉盈想要將‘我因為糧價的事遇刺’的戲唱的更真一些,順便敲打敲打商人群體。

在當時,劉盈也曾考慮過:會不會有百姓以正常價格買回糧食,再加價賣給商人牟利。

但最終,劉盈還是沒有把這個可能性太放在心上。

至於其原因,也不難理解。

首先,當今天下最仇視商人的群體,就是百姓!

讓百姓為了錢,就把平價買來的糧食賣給自己痛恨、天下鄙夷的商人,本就有些不大可能。

再有,便是即便賣了,對劉盈、對漢室而言,也完全可以接受。

蓋因為自打當今劉邦‘先入咸陽’那一天起,關中百姓,就是劉漢社稷最堅實的基本盤!

百姓能從商人手裡賺錢,那就算朝堂虧一點,也絕對是好事。

——按照如今漢室對官員的監察力度、能力,就算國家直接給百姓發錢,恐怕都發不到百姓自己手上!

能讓百姓多個獲利的途徑,也不能算是壞事。

但劉盈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這個刻意留的口子,竟然讓官僚先學去了。

——糧價二千錢,商人要花四千錢才能買到,意味著什麼?

以為者只要有人能給出三千五百錢,乃至三千八百錢每石的價格,就能讓商人搶破頭!

而去年的關中,能以二千錢的價格從少府糧市買到糧食的,顯然並不只有尋常百姓。

“聰明人吶······”

“以高於二千、低於四千的價格,給商人無限量提供糧食,轉過頭,又只需要上報糧食是‘百姓買走’······”

“吾本買賣,一本萬利啊······”

陰惻惻的笑著,劉盈終還是苦笑著搖了搖頭,又稍嘆了口氣。

反貪反腐,本就是人類社會的千古難題。

尤其是在通訊落後的漢室,別說杜絕貪腐了,恐怕就連懲治抓到的貪官汙吏,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這件事,劉盈前世就想的很清楚了。

——盡人事,聽天命。

想到這裡,劉盈終是斂回面上的譏笑,滿是嚴肅的抬起頭。

“後日朝議,孤會奏請父皇:自今歲開春時起,少府於關中各處所設之糧市、糧倉,皆遣御史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