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雖起兵反叛,然往昔,終歸於吾漢祚有功。”

“早先,英布身項羽帳下而投漢,而後楚漢垓下一戰,英布亦曾親率九江之軍,往擊項羽。”

“功歸功、過歸過。”

“兵敗授首,便足抵英布之過,縱念其往日之功,亦當全其身後之事······”

聽聞劉邦此言,劉盈卻並沒有展露出‘明白了’‘受教了’的神情。

非但如此,劉盈的面色,反倒愈發古怪了起來。

功過互不相干,這話是沒錯。

但這麼一句話,從老天子劉邦嘴裡說出來······

“前世,英布死後,老爹好像也沒這麼‘懷柔’吧?”

“怎麼這一世······”

見劉盈面上認識困惑不已,就見劉邦無奈的搖了搖頭,對劉盈苦澀一笑。

“吾漢家,尚得異姓諸侯者一,於嶺北南戒趙佗······”

只此一語,便惹得劉盈趕忙一斂面上疑惑,神情滿是堅定地一點頭。

——在英布起兵叛亂之時,漢室對內的說法,都是‘滅了英布,就再也沒有異姓諸侯作亂了’。

但實際情況,卻正如劉邦所說:在漢室版圖的極南,依舊還有一個異姓諸侯國,以‘夫差之後’的血脈光環,承擔著戒備嶺南、戒備南越趙佗的戰略使命。

——長沙國!

現在的長沙王,是已故長沙文王吳芮的兒子吳臣,等再過幾年,接替吳臣成為三世長沙王的,就會是十幾日前,設計誘殺英布的王太子吳回。

而在‘長沙王太子吳回誘殺英布’這件事當中,卻有一個很容易讓人忽略的點。

——英布為什麼會相信長沙王太子‘我們一起逃亡南越吧’的提議,從而前往番陽,最終身首異處呢?

難道英布不知道長沙王一脈,是漢室最放心的一家諸侯王,且長沙王存在的意義,完全就是戒備南方的趙佗嗎?

作為名垂青史的名將,英布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如此淺顯的道理。

可即便如此,英布卻還是相信了僅僅只是長沙王太子的吳回,並搭上了性命。

為什麼?

蓋因為已經故去的長沙文王吳芮,正是淮南王英布的丈人泰山!

英布的妻子,也就是過去的淮南王后,正是長沙文王吳芮的親女兒、如今的長沙王吳臣的親姐姐!

有了這一層關係,英布才篤定:自己叛亂,必然會禍及妻子的孃家,也就是長沙王一脈,自然也就相信了吳回‘我們一起逃亡吧’的提議。

只不過,英布無論如何都沒想到的是:為了避免被英布叛亂一事波及,老吳家最終的方案,正是拿英布的人頭做投名狀,以洗清‘叛賊同黨’的嫌疑······

這樣一來,讓長沙王把英布的人頭送到英布的家鄉六邑,並派個重量級的功侯去處理後事,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理了。

說白了,此舉,單純就是做給長沙王老吳家看的······

當然,即便如此,此事,也還有一個明顯的漏洞。

——前世,劉邦明明沒有這麼做!

既然這麼做是應該的,那為什麼前世沒這麼做?

為什麼到了這一世,劉邦就想起來要用‘善待英布遺體’來懷柔、來安撫老吳家呢?

想到這裡,劉盈便略帶孤疑的抬起頭,卻剛好看見老天子悶咳之際,一塊明顯點有‘花朵’的手帕,被老天子偷摸藏回了懷中······

這一刻,一切在劉盈看來,都變得那麼的清晰,又是那麼的令人心碎······

------題外話------

1.英布,九江郡六邑人,其早先獲封九江王、而後獲封淮南王(九江、衡山、廬江、豫章四郡),皆因此故。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