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就是楚王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的訊息傳回長安。

等劉邦將弟弟劉交封為楚王,又帶著已經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回到長安時,讓劉邦討厭張敖的第二件事發生了。

在平城戰役之後,包括劉邦在內的整個長安朝堂,都已經決定與匈奴暫且簽訂和平條約,以專心平定內部。

而簽訂條約,自然需要一些輔助手段,比如和親。

在當時,劉邦所選定的和親人選,便是自己的長公主,如今的魯元主:劉樂。

但不出所有人意料,對於劉邦要將自己的寶貝女兒嫁去匈奴的計劃,皇后呂雉,表達出了非常強烈的憤怒!

也不出意外的,呂雉這邊一怒,劉邦就偃旗息鼓,選了個宮女假扮宮女,就給匈奴人送去了。

至於劉樂,則是被呂后極具效率的嫁給了彼時的趙王張敖,以絕劉邦‘嫁女匈奴’的禍心······

或許聽上去,或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劉邦堂堂天子之貴,能在‘和親’這種涉及國家大事的外交事件中,這麼輕易的被呂后嚇住?

原本被劉邦用作和親所用的魯元主劉樂,能因為呂雉一怒,就嫁給了趙王張敖,成為了王后?

實際上,在這整個事件中,有一個人,被當時的朝堂、世人,乃至於史學家所‘忽略’了。

韓王信於馬邑獻降,又在之後跟隨匈奴人一起跑去了草原,那韓王信留下的代地,是由什麼人接替防守位置的?

從後世太史公所寫下的那句‘戰歿代地,死王事’就不難發現:在漢匈平城戰役後,接替因韓王信叛逃而出現空缺的代地防線的,正是那個為史學家極力忌諱的漢開國元勳:周呂令武侯,呂澤。

這麼說來,這看似不合常理的一切,就都合理了起來。

——侄女兒要被嫁去匈奴,就算皇后呂雉答應,手握兵權、駐守邊牆,又於開國元勳中威望甚高的呂澤,能答應?!

別忘了,就連劉邦易儲的念頭,那也是在呂澤戰死之後,才逐漸出現在長安的!

呂澤死前,就算劉邦也已將‘我討厭劉盈’這幾個字寫在了臉上,也從來沒敢提‘易儲’這二字!

和親一事暫且作罷,但劉邦對張敖的惡意,卻才剛剛開始。

——代、燕、趙三國,作為漢室北方最主要的防線,呈倒‘品’字形分佈,代在左上,燕在右上,趙在下。

而呂雉夥同呂澤,將女兒劉樂嫁給張敖這件事,無疑是精準命中了劉邦的g點。

燕王盧綰雖然是與劉邦從小玩兒到大的把兄弟,但位於漢室版圖東北角,距離關中太遠。

而距關中稍近一些的代、趙,卻因為‘呂澤駐守代地’‘劉樂嫁給張敖’這兩件事,讓劉邦聞到了一絲危險的氣息。

——你呂澤掌控代地,趙王張敖又成了你侄女婿,燕王盧綰又在大東北?

怎麼?

你呂家,這是想劃江而治,讓朕做秦王,自己做關東王?

就這樣,在侄女劉樂嫁去邯鄲,甚至都還沒到邯鄲的漢七年,周呂侯呂澤於代地‘戰死’;

次年開春,趙後劉樂才剛懷上自己與張敖的長子,張敖就因‘貫高謀反’一案被奪去王爵,被封為宣平侯······

而在外人看來,‘呂澤戰死’和‘張敖被貶為後’這兩件事唯一的聯絡,也僅僅只是駐守代地的呂澤一死,皇三子劉如意就成了代王;等張敖被貶為宣平侯,劉如意又成了趙王。

明白過來這些陳年往事之後,再看‘劉邦為何討厭張敖’這件事,那就是一目瞭然了。

最開始,是在平城一戰中,趙王張敖‘藉口’剛繼位不久、沒有釐清國內,並沒有對劉邦大軍提供幫助;

谷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