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作為高祖劉邦的從父兄,劉賈的年紀比劉邦大。

這樣一來,問題就簡單多了。

大家不妨現象這樣一個畫面: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年五十五歲的漢王劉邦劉邦親自追擊項羽至固陵,派比自己還要年長的從父兄劉賈南渡淮河包圍壽春······

——五十五歲的劉邦,能和正值壯年的霸王項羽掰腕子,並最終成功鼎立漢祚的故事,已經足夠具有不可取代性了。

在這個前提下,一個年紀超過五十五歲的老宗親,在人類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十歲的兩千二百千年,受老天子之令先斷項羽糧道,後又渡河作戰、迎擊當時尚在項羽麾下的英布大軍,怎麼想都有些不大現實。

結合以上考證內容,佐吏可以大言不慚的得出以下結論:對於荊王劉賈與高祖劉邦的親緣關係,《史記》中‘是親戚,但不知道是啥關係的親戚’的記載,應當是更為準確的;而《漢書》中直接斷定‘劉賈,高帝從父兄也’的記載,則顯然沒有絲毫說服力。

本書中,便沿用了‘是親戚,但具體親緣關係不明’為背景,給劉賈安了一個比劉邦、劉賈小一輩的輩分,此舉為杜撰,非為史實,也沒有史料作證,只是單純的設定。

除了劉賈,最近幾章寫到英布反叛的內容,也有些問題需要交代一下。

英布籍貫為九江六邑,最開始也是因籍貫而被項羽封為九江王,之後被劉邦改封為淮南王,實際上並不是移封,而是在原有封土,即九江郡的基礎上,增加了衡山郡,合此二郡為淮南國。

而九江、衡山兩郡,在春秋之時本為吳國領土,後隨著越王勾踐滅吳而併入越國;到戰國初期,楚懷王滅越,九江、衡山二郡又併入楚國。

具體內容在正文中講述的較為明確,最終結論也已在正文中得出:在漢初之時,九江、衡山二郡,都可以算作是傳統意義上的‘吳地’,準確地說是吳北;九江、衡山出身的百姓,也大多自詡為吳人,而非越人、楚人。

只不過,相較於更認同吳王夫差一脈的長沙國百姓,以及更靠南的南越、閩越、南海、東越等‘百越之民’,九江、衡山二郡的百姓對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並沒有那麼深刻的認同感,但也多少心懷些許緬懷就是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句文中多次出現,卻始終沒有找到合適機會細講的東西。

——漢初的長沙王吳氏,確確實實是吳王夫差的嫡系後裔。

據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重修的《鴻源吳氏宗譜》,及鄱陽雞峰的《吳氏宗譜》載:吳芮應是夫差的第十一世孫,吳國始祖泰伯的第三十三世孫;

《上饒地區志》(1997年版)則稱為第七世孫——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國,越王勾踐斃夫差,追殺夫差家人;吳國王子王孫四散避難,太子鴻和王子徽及其子女,隨吳國南潰兵馬,分別從安徽休寧翻過虎頭山和婺源鄣公山,隱匿到浮樑的瑤裡、九龍、金竹山、蛟潭、福港等偏僻地區生存下來。

公元前248年,吳芮的父親吳申,被貶到番邑(今鄱陽)定居。

一代長沙王吳芮,本為楚人(楚民),秦一通天下之後,被任命為秦番邑第一任縣令,與此同時,吳芮也是第一位起兵響應起義的秦吏,即秦國官員。

在秦亡之後,吳芮也成為了項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獲封衡山王,土衡山郡。

之後霸王項羽自刎烏江,項羽所封的十八路諸侯也得以重新洗牌,衡山王吳芮便被移封為了長沙王,其原本國土衡山郡,也被併入了九江王英布的封土,合稱:淮南國。

劉邦即皇帝位後的第二年,吳芮便病故,但與絕大多數漢初異姓諸侯······

準確的說:是與任何一位漢初異姓諸侯所不同的是,在吳芮時候,心心念念剷除異性諸侯勢力的漢天子劉邦,卻並沒有打長沙國的算盤,而是讓吳芮的兒子吳臣繼承了長沙王的王爵。

甚至在吳臣之後,長沙王一脈還經歷了三世王吳回、四世王吳右、五世王吳差,直到五世長沙王吳差絕嗣,長沙國才被漢室收回,並進入了宗親為王的新時代。

這,也正是佐吏想要告訴大家的東西——在‘異姓諸侯為原罪’的漢初,長沙王吳氏一脈,為何能成為唯一一家不受長安中央忌憚得異姓諸侯?

答案,就在佐吏對長沙王吳氏一脈最開始的那句描述:長沙王吳氏,是吳王夫差的嫡系後裔。

漢室初,華夏文明才剛進入封建大一統時代,長江以南的地區大都還未開發;而沒有開發,就意味著明智相對愚昧、社會風氣相對更為傳統。

而在彼時的五嶺南北,即嶺北的長沙、衡山等地,以及嶺南的百越之地,‘社會風氣相對更為傳統’,值得便是對先祖的盲目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