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1章 知錯,改錯,絕不能認錯(第2/3頁)
章節報錯
“唉~”
“陛下素來要強,今竟願自認三銖錢之弊······”
“難得。”
“難得啊······”
滿是感懷的長出口氣,又微微一笑,蕭何便稍坐直了身,抬頭望向御榻之上,面帶憔悴之色的老天子劉邦。
“陛下。”
“太子行糧米官營之政,今歲,尚可暫不為漢半兩之弊所波及。”
“然待秋收,少府恐又當旬月不得歸家,殫精竭慮,愁苦於此事。”
“又太子出征在外,老臣亦無良策,稍有不慎,太子親手所為之善政,恐便當胎死腹中······”
聽聞蕭何這一番言論,劉邦只強自調整著情緒,重新將身體坐直了些。
但在坐直之後,劉邦卻神情陰鬱的看著面前的御案,足足愣了半碗茶的功夫,卻並沒有開口。
若非蕭何說起糧米官營,劉邦心中,其實還在暗自抱怨著蕭何。
——三銖錢不好,朕知道!
但百姓,不是已經不收三銖錢了嗎?
少府之前那些三銖錢,不也花不出去了嗎?
這狀況,和廢除三銖錢,又有什麼區別?
非要朕親自開口,承認自己的錯誤?
至於劉邦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因此對蕭何心生抱怨,也並非是劉邦心胸狹隘。
而是在‘三銖錢’這件事情上,除了面值與價值不對等的實際問題之外,還有一個關鍵性的政治問題。
——天子威儀!
準確的說,是作為開國之君,准許發行三銖錢的‘罪魁禍首’,劉邦很可能因此君威大損!
道理再簡單不過:少府熔鑄三銖錢,是劉邦親自下的令;少府花三銖錢去購買市場上的物資,也是劉邦在背後撐腰。
少府在每一枚三銖錢的正面文上‘半兩’二字,也同樣是劉邦下的令!
為了使這種三銖重量的‘漢半兩’合法具有十二銖的面值,劉邦甚至曾親自頒佈詔諭,為三銖錢的面值背書!
這也就意味著三銖錢是否存在,幾乎是與‘劉邦究竟有沒有犯錯’完全劃等號的。
如今,三銖錢雖然已經徹底失去購買力,但只要他還存在,朝堂也沒有正式廢除,那劉邦在‘三銖錢’的問題上,就沒有‘犯錯’這麼一說。
但若是朝堂經過商議,得出‘三銖錢應該廢止’的結論,甚至天子劉邦自己下令廢除三銖錢,那這個舉動所暗含的政治意義,可就非同小可了。
朝議得出‘三銖錢應該廢止’的結論,意味著長安中樞透過商議一致認為:天子劉邦,當初就不該釋出三銖錢!
若是劉邦自己下令,那更嚴重。
——天子承認自己犯錯!
在後世······
準確的說,是在歷史上的漢武帝劉徹晚年頒佈罪己詔,到之後的兩千年時間裡,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許是值得歌頌、讚揚的美德。
但在漢武帝劉徹的祖父劉恆,都還只是個年僅七歲的孩童的當下,天子,是絕對不能犯錯的!
或者說:天子無論如何,都絕對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
尤其是作為劉漢開國皇帝、一朝之始祖,劉邦無論如何,都絕不能有任何涉嫌‘承認自己犯錯’的舉動!
至於如今的漢室,為什麼會有這種‘天子不能犯錯,更不能承認自己犯錯’的政治背景,其實要追溯到上古時期,發生在幾位聖王之間的往事上。
——聞舜之賢,堯嫁女娥皇、女英為舜之妻,又親觀舜之才能足二十八載,方禪位與舜;
——聞禹之才,舜不私而惡之,將亡而禪位與禹。
這,便是即使是在後世,都被華夏民族口口相傳的佳話:堯舜禪讓。
現如今,天下雖早已告別了堯、舜所在的上古時代,經歷姒夏、殷商、姬周,乃至短暫的嬴秦,而迎來了劉漢統治的封建文明,但歷史的巨大慣性,仍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著華夏民族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