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二者之間僅有的一點不同,也恰恰是秦二世而亡,而漢社稷安穩如山的關鍵原因。

——始皇抽調民壯,是為了征討、為了擴張;而劉邦徵調關中百姓,是為了平定關東,是為了和平。

始皇興建驪山帝陵,是為了死後的奢靡、享受;而劉邦的長陵,是為了名正言順的將天下豪強、富戶強制遷至天子腳下,好讓百姓少受些欺壓。

有什麼不同?

唯一的不同就在於:嬴秦抽調民力,擺出的是一副‘我欺負你,是給你面子’的高傲姿態;

而劉邦,乃至於半年前的劉盈徵調百姓,則是一副‘這怎麼行呢?’‘這怎麼好意思?’的謙卑姿態。

這,就是‘秦待黔首過苛’的明證。

至於‘待豪族過仁’,那就更簡單了。

眾所周知:秦二世而亡,是以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作為開端。

但絕大多數人,包括身處當世的人,都未曾注意到的是:單陳勝吳廣二人,根本就沒有對嬴秦政權,造成多大的麻煩。

甚至就連張楚政權的建立者,被劉邦追諡為‘楚隱王’的義軍領袖陳勝,從大澤鄉起義到敗亡,也才不過六個月而已。

而那個出征平叛之時,順手將義軍統領陳勝按死的秦將,也正是在後來的鉅鹿城下,敗於項羽破釜沉舟的秦少府章邯······

每當回想起這段往事,劉邦都會忍不住去想:如果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根本沒有項羽這樣的六國貴族之後,也沒有楚懷王那樣的臨時統帥,秦,還會二世而亡嗎?

過往數年,每當這個問題出現在腦海當中時,劉邦總能第一時間,得出一個縱是不想接受,也不得不接受的結論。

——如果只有陳勝吳廣,那單一個秦少府章邯,就足以平定!

如果沒了項羽這樣的六國遺老遺少,楚懷王那樣的義軍統帥,就連劉邦本人,都很可能翻不出什麼浪花,就被章邯、王離之類,剿滅在關東某一座山林之內。

這,也恰恰是劉邦得出‘秦待豪族過仁’的結論,其根據,究竟從何而來。

——如果滅六國之時,嬴政將這些故六國貴族斬草除根,二世胡亥,就很有可能壽終正寢!

甚至於,如今被天下公認為‘暴虐無道,遠甚桀紂’的嬴秦社稷,都很可能享國數百年!

有‘秦’這麼一個鮮活的教訓,漢室自然沒有繼續錯下去的道理。

農為本、商為末,一戶狹五口以耕田百畝,男子成年之後強制分門別戶,乃至於專門為壓制豪強宗族,而精心打造的陵邑制度,便在劉邦的推動下應運而生。

但正所謂: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即便吸取了秦‘待豪族過仁、黔首過苛’,方二世而亡的教訓,劉邦也需要想明白:秦的教訓,究竟源自何處?

秦明明有上百年的王族底蘊,又為什麼會有這種對豪強大戶仁慈,而視底層百姓於草芥的認知?

經過以往的人生經歷,再結合後來所學到的知識,這個問題的答案,終於湧上劉邦心頭。

——唯有儒家!

唯有諸子百家中,為地主豪強代言、為地主豪強利益奔走的儒家!

唯有始皇一統之時,整天嚷嚷著‘我們要教陛下怎麼做天子’,待秦亡之後,又哭嚷著‘暴秦無道,焚書坑儒’的儒家!!!

這,才是劉邦身漢開國之君,卻對儒家這麼一個學派,有如此痛恨的原因!!!!!!

甚至於,當耳邊響起‘秦亡於法家之酷法’的說法是,劉邦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也往往是出聲反駁:秦之亡,非法家之罪,乃儒言之謬!!!!!!

但至今為止,劉邦從未曾將這個想法,袒露在任何一個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