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在這種似是隨意的氛圍中,天子劉邦終於為數年,來讓朝臣百官忐忑不安,讓整個朝堂政治格局,都始終無法安定下來的一個大難題,給出了最終的答案。

——太子,不換!

——劉盈,確定成為下一任,即漢室第二任天子!

剎那間,碩大的長樂宮長信殿,便被一股莫名的安心,以及些許感懷的情緒所佔據。

或許對於尋常人而言,太子儲君之位的歸屬,終究不過是會對漢室未來的發展方向,起到那麼一丁點影響。

即便是這點影響,也應該是當今劉邦駕崩,新君即立之後,才會慢慢顯現。

除了這點可以忽略不計,且暫時還不必考慮的影響,太子之位上坐著的無論是如今的劉盈,還是趙王劉如意,差距貌似並不是很大。

但實際上,儲位懸而不絕,或者說不夠穩當,並不單單會對未來的漢室帶來負面影響,而是在當下,在儲位懸而未決的每時每刻,都會讓整個漢室的政治格局,蒙上一層名為‘位置’的陰影。

當年,自彭城敗退的劉邦,在得到舅哥呂澤的接應之後,為什麼不抓緊收攏潰卒、重整起鼓,而是第一時間立劉盈為王儲?

——因為對於彼時,剛從彭城慘敗而歸的漢軍將士而言,立儲,便是最能提振人心,重整軍心的方式!

因為儲君,意味著未來;

有了儲君,就意味著有了未來;

剛經歷彭城慘敗的漢王劉邦,居然還有心思立王儲,就更意味著:一場彭城戰敗,並沒有打到彼時的漢王劉邦!

劉邦還有信心重整旗鼓,還有信心從頭再來!

這,便是封建時代的儲君,能對軍心起到的安定作用。

那麼,對於朝野政治格局而言,儲君的歸屬,又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實際上,從重要程度的先後順序來看,朝堂最關心的,並非是誰人做了太子,又誰人在向太子之位發起衝擊。

除非太子是個滿臉惡瘡、腳底流膿的大奸大惡之人,朝堂最希望看到的,都永遠是太子穩如泰山!

蓋因為封建時代,朝堂最先去考慮,同時也是最為看中的,永遠都不會是‘如何做的更好’,而是‘穩定’二字。

毫不誇張的說,對於封建政權而言,一個能維持穩定的政策,就必然不可能是絕對意義上的惡政!

反之,一個有可能破壞穩定,造成動盪的政策,那也絕對不會是毫無爭議的善政。

而太子儲君,便是任何封建時代的中樞,都最追求‘穩定’的事,且沒有之一。

太子是否出色、優秀,固然是關乎到王朝未來的重要命題。

但在討論太子的能力、潛力之前,朝堂永遠會對另一個問題,保持更高的關注度。

——穩定!

用最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太子不行,可以培養;

培養不好,就慢慢培養;

實在培養不出來,也沒關係,朝堂兜著底,別太讓新君亂來,待熬過一朝‘守成之君’,再去培養下一個太子就是。

但儲君的人選,必須儘早的確定下來,並且最好不要有變數。

因為一個穩如泰山的太子,一個板上釘釘的儲君,對封建政權的意義,絲毫不亞於定海神針。

而過去這幾年,搖搖欲墜的儲君,便是長安朝堂始終無法安定下來,始終暗流湧動的主要源頭。

——太子不受寵,又冒出來個趙王劉如意,那作為臣子,百官該效忠誰?

效忠太子,明顯與天子劉邦的心意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