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閱微草堂筆記(第1/3頁)
章節報錯
“《四庫全書》被認為是中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其中內容之豐富,遠超出常人想象之極限,但是在《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之中,有不少書籍被篡改,甚至是直接進行了物理消滅,而這一點,也成為不少人批評紀曉嵐的一大罪狀。”
“許多人會覺得,紀曉嵐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幫助韃子統治者消滅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滿清版本的焚書坑儒,對後世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只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只要我們稍微的深入瞭解一下,《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瞭解一下乾隆皇帝的行事作風,瞭解一下當時的形勢,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決定《四庫全書》編纂內容這一點上,身為總纂官的紀曉嵐,確實沒有多少發言權。”
“首先,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是乾隆皇帝為了標榜滿清盛世的重要象徵,為的就是證明大清國力強盛。
其次,《四庫全書》的編纂,也是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鞏固政權,最終達到愚民的效果。
因此,對已修訂《四庫全書》這一件事情,乾隆皇帝尤其重視,他本人身為皇帝,不惜花費時間,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乃至於親自參與。對於《四庫全書》之中,需要收錄的內容,乾隆都做了非常明確的指示。
有些書,必須要修改,而有些書,則必須要銷燬,這些指示,你說紀曉嵐敢不遵守嗎?不遵守的下場,就只有死路一條。”
“更有意思的事,乾隆甚至會經常出爾反爾,比如說他曾經下令,要將書中所有的‘夷’字修改成‘彝’字,將所有的‘狄’字,改成‘敵’字,至於改動的原因,純粹是乾隆皇帝認為,原來的‘夷狄’兩個字,含有著鄙視的含義。”
“只不過,僅僅是過了幾天,乾隆就收回了這道命令,至於原因,那也很簡單,乾隆發現《論語》和《孟子》之中,有‘夷狄之有君’以及‘東夷西夷’這樣的句子,四書五經作為儒家經典,也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這些實在是不好改動,乾隆只好作罷。”
觀眾們樂了,這還能這樣子玩?
真就是你是老闆你最大唄。
“乾隆有點意思啊,說好的金口玉言呢?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這老東西出爾反爾的事情還少嗎?”
“狄仁傑應該感謝四書五經,他差一點就成了敵仁杰了!”
“哈哈哈哈哈,你是要笑死我嗎?神特麼敵仁杰。”
“不理解的朋友可以套進工作裡就明白了,乾隆就是甲方,啥也不懂,但就喜歡瞎指揮,你做的不合他心意,那就要重搞。只不過現在的甲方爸爸最多多難為你一下,在乾隆那個時代,這都是要殺頭的!”
“為什麼紀曉嵐不學習以前史官的做法呢?就是不服從命令!”
“是啊,這樣豈不是可以名垂青史?也不至於產生爭議了。”
“????個人都有個人的選擇,而且那個時代,韃子皇帝可不把漢人當人看的,你敢反抗他就敢殺,真以為他會講什麼君子之禮?做夢呢你。”
“典型的我做不到但我希望你能做到的思維,真的是腦子有洞,這樣的話也敢說出口。”
“有些人真就覺得別人就一定要是聖人了唄?真要是換做是你,恐怕早就跪在地上,大喊‘奴才知錯,皇上饒命啊’,哦不對,那個時代漢人是沒資格自稱奴才的。”
“只有像和珅這樣的滿洲貴族才有資格自稱奴才,乾隆皇帝認為這是一種親暱的稱呼,漢人不能用,只能自稱臣。”
觀眾們討論的那是一個熱火朝天,不少人都開始了爭吵。
大抵是三觀不合難以相容。
不過好在彈幕上的語言,大家還是保持著一定的剋制。
至少沒有在彈幕上親切的問候對方的家人,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易澤繼續講解著:
“對於在編纂過程之中,最終遞交上來的成稿,乾隆也會親自審閱,標準相當的嚴格,但凡被乾隆發現有一點問題,就不是發回重做的概念了,而是直接把編纂者抄家問斬!比如說,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一個負責校閱的總校官陸費墀(chi三聲),作為《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官職最低、背景最弱的那個,主要的工作就是背鍋。
他背鍋背的有多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