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燈長明,似乎從兩千多年前,一直燃燒到了現在。

傳說之中,海底有鮫人,用鮫人油脂製作而成的燈燭,點亮之後,可歷經萬載歲月而不滅,極為珍貴。

空氣中彌散著淡淡的油脂香味,聞之讓人心曠神怡,頭腦為之清醒。

易澤抬起腳步,往前走去。

邊走,還不忘介紹起山巔殿堂之內,陳列著的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編鐘的鐘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面木架垂直相交組成,長面位於墓西,長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長3.35米,高2.73米。

在木架中有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

6個銅鑄佩劍武士和8根圓柱承托住整個編鐘,形成上、中、下三層。

鍾架及掛鉤有246個。”

聲音輕緩而有力,搭配著舒緩的絲竹之音,讓人並不覺得煩躁。

同時,因為聲音中帶有著的頓挫感,也足以吸引觀眾的心神,不至於說到一半,便覺得雲裡霧裡,如聽天書。

走進殿堂,燈火通明。

木質的結構盡顯古老與典雅,榫卯咬合之間,是古代匠人的智慧體現。

在整個殿堂的最中央,高大巍峨的曾侯乙編鐘靜默的矗立著。

是的,曾侯乙編鐘可以一用高大巍峨來形容,他並沒有小家碧玉的感覺,反倒體現出一份雄偉壯闊。

高度達到將近三米,即便是籃球健將姚)明,站在編鐘面前,也會顯得小家碧玉。

走近編鐘,易澤接近一米八的個子,此刻竟然顯得相對矮小。

他並沒有伸手去觸碰這一件稀世珍寶,唯恐手上沾染的油漬,會玷汙到編鐘精微細緻的鐘身。

“曾侯乙編**65件,分為三層八組……”

易澤站在一旁,向所有觀眾介紹著編鐘的規格。

“上層3組為鈕鍾,19件;

中層3組為南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

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鍾,12件,另有鎛1件;

中間及下層的也稱為甬鍾。”

整個曾侯乙編鐘,規格完善,所用到的編鐘數量也相當驚人,堪稱同時代之冠。

就目前出土的編鐘而言,曾侯乙編鐘不僅是最大的,也是最完整的。

“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1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總量重達5噸,是中)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編鐘。”

易澤的語氣中滿是感慨。

五噸的重量,在現在機械科技發達的時代裡算不了什麼。

馬路上隨隨便便一輛小汽車,重量就上了兩到三頓,而且內部機械元件精密複雜,也不是編鐘能夠比較的。

但曾侯乙編鐘所處的時代,是在兩千四百多年以前。

在那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於絕大多數人飢一頓飽一頓的時代裡,能夠做到這樣,已經是殊為不易。

更何況,編鐘內部蘊藏的奧秘,遠不止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曾侯乙編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19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45枚鐘上不僅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