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們看著畫面,在一起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文字異形這個詞語,在許多人耳中,還是第一次出現。

“以前確實沒有聽過什麼文字異形的說法,只知道漢字的發展從甲骨文到金文,而後是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之類的字型,這個算不算文字異形呢?”

“不算,肯定不算,不管大篆還是小篆,隸書還是楷書,從基礎上來看都是漢字的一種不同的書寫方式,易澤這裡說的文字異形,應該指的是不同的文字結構?”

“看節目確實挺漲知識的,有些東西聞所未聞啊,關於漢字的起源,咱也就知道一個倉頡造字了。”

“關於倉頡造字說法也不少,一種說法是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另一種說法是倉頡其實是一個部落首領,時間上也有所差異。”

“所以說倉頡到底是誰?”

“誰知道呢?時間隔得太久了,恐怕易澤自己也不清楚吧,畢竟是上古時代的人物了,能夠留下來名字已經很不容易了,像我們這些普羅大眾,未來在歷史書上就是四個字:廣大群眾。”

“我們孜孜以求先進的科技,但我們身後的歷史,同樣蘊藏著無盡的謎團和故事。”

“科技能夠讓我們在如今的時代笑傲群雄,而歷史,則讓我們有了足夠的凝聚力!”

易澤並不知道觀眾們的想法,彈幕上的內容他也看不到。

實際上,之前還覺得沒什麼。

但自從國風盛典和觀眾們有過一次互動之後,易澤就覺得,直播節目自己看不到彈幕,不能和觀眾進行友好的磋商,實在是一個不美的事情。

如果未來能有這樣的功能就好了。

不過系統向來是捉摸不定的東西,縱觀各種故事,能夠搞懂系統由來以及工作核心的少之又少,大多都歸因於前輩人物的饋贈,或者乾脆就是毛熊套娃,是未來的自己給予過去的自己崛起的外掛。

總之反正就是自己無法理解到的存在。

“文字異形的說法很多時候都會被誤解成那個時候的文字,已經分化成不同的字了,相信有一定數量的觀眾同樣會有這樣的想法……”

易澤帶著幾分輕快的聲音在畫面中響起,身後,是屬於山東六國的文字,彼此之間差別不小,但是仔細一看,總能夠發現一些相類似的地方。

而且這種類似,是從根上體現出來的。

“文字異形並不是這個意思,同樣還是這些文字,但是在寫法上面會有所差異,其中又可以分為異寫,異構!其中最重要的差別,就是風格上的不同,內裡的聯絡,一直存在。”

易澤的解釋清晰明瞭,觀眾們很快就聽明白了。

有觀眾又提起一部時間久遠的電影,是著名導演張導演拍的《英雄》之中的一個片斷。

“我記得電影《英雄》裡面有一個橋段,演的就是秦軍箭射趙國城池,一個老頭高喊著秦國的箭再強,可以破我們的城,滅我們的國,但亡不了趙國的字,按照文字異形的說法,這老頭其實是白費功夫。”

“只能說幾百年時間過去,看起來慷慨悲歌的為文字赴死,實際上也是一種變相的數典忘祖。”

“秦始皇表示:書同文,車同軌,從此天下,只能書寫我大秦的文字!”

“事實上就是這樣,在歷史的車輪面前,不論個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對抗時代的洪流,終將被時代所碾碎。”

“不對,大乾不就成功的阻礙了歷史的車輪嗎?憑藉一己之力阻礙了好幾百年呢。”

“從我們的角度,大乾阻礙了華夏的文明程序,但是站在這些蠻夷的角度,短短几百年時間從蠻夷進化成人類,不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嗎?”

“這……有道理,一時間我竟無言以對。”

觀眾們的想法無法影響到易澤的節目程序,節目依舊是有條不紊的向前推進著。

如果說在西周春秋時期,金文是一種普遍流行的書寫文字,那麼,到了戰國中後期,這種情況毫無疑問又有了改變。

那就是竹簡、帛書的大量出土,為戰國中後期文字的演變,提供了確鑿可依的證據。

“戰國中後期,竹簡、帛書的書寫體文字佔到主導地位,它們普遍具有扁平欹斜,簡易草率的傾向。”

易澤手中按著一根竹簡,上面的文字特則鮮明,同之前嚴謹古樸的金文有了很大的差別。

更多了幾分飄逸的滋味,少了許多僵直。

“而且這個時候,文字也不再被統治者和貴族所壟斷,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相繼產生,他們用著手中的筆墨,書寫著後世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僅是諸侯之間相互攻伐征戰的歷史,同時也是諸子百家興起繁榮的歷史。

在這個時候,誕生了後世知名的各種學派,有了所謂三教九流的說法。

可以這麼說,春秋戰國不僅僅決出了後世華夏所慣行的政治體制,還同樣的誕生了華夏數千年來根深蒂固的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