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目前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大約有四千五百多個。

然而可以確認意思的只有兩千五百多個,剩下約有兩千個,意義不明,或者說還存在著爭議。

畫面之中,宏觀的視角逐漸的回落大地,聚焦於一座廢墟之上。

這裡是殷墟。

商王盤庚遷都於殷,這裡成了商朝長久的政治文化中心。

現今發現的甲骨文,絕大多數都出自於此。

畫面由遠及近,

地面的黃土呈現出斑駁的色彩。

易澤,彷彿是憑空出現一般,隨著畫面的拉近,突然出現在殷墟之上。

依舊是那一襲熟悉的灰色中山裝,髮絲也依舊一絲不苟。

他的講述還在繼續。

字正腔圓,即便不看字幕,也能夠聽得非常清楚。

基本功非常到位。

“這幾種文字,是人類最早的古文字。”

易澤身邊,屬於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屬於古埃及人的聖書字,以及古中華人的甲骨文,以一種平行的姿態呈現出來。

泥板,石碑,龜殼牛骨……

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制出來的文字,記載在這些平平常常的物體之上。

這些文字,依舊帶有著濃重的自然意義,彎曲著的線條,還能夠看出自然地韻味。

象形文字,是一種最古老的字型,由圖畫文字發展而來,屬於表意文字。

在上面,依舊可以發現過往文字發展的脈絡,也能夠看出自然的痕跡。

“盛行數千年後,大多數古文字都湮滅於歷史,甚至曾被人們遺忘了十幾個世紀。”

隨著易澤話音落地,蘇美爾人建立出的鐫刻著楔形文字的泥板轟然間破碎,楔形文字化作一地碎片。

古埃及人的聖書字也不例外,石碑上的文字一個個剝離掉落,像是石灰牆上剝落的石灰,鋪了一地碎屑。

這意味著,這兩種古老的象形文字,並沒有傳承和發展下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因為某種原因,楔形文字和聖書字已經成為了歷史的遺蹟,目前這些地區使用的文字,已經和他們古老的祖先毫無干係。

雅文庫

東方呢?

甲骨文的命運如何?

即便觀眾知道未來的發展走向,

但是,

他們還是希望聽得易澤說出口。

無外乎其他,只是一種驕傲使然。

“而東方的漢字,卻伴隨中國歷史的風雲激盪,一脈相承,勾勒出清晰的發展脈絡。”

易澤的聲音中逐漸的多了許多激昂的味道。

背景音此刻也變得宏大起來,大氣磅礴。

在易澤身後,一個個甲骨文浮上天空,屬於殷商時代的文明痕跡重現世間。

古樸而又簡單的宮殿,構建出一個傳說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