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萬古江河。秦俑被黃土掩埋兩千餘年,一經問世,震撼寰宇!”

“他們撿拾起歷史長河中的記憶碎片,拼湊出大秦帝國的煊赫恢弘。”

隨著易澤話音落地,畫面逐漸地開始變化。

眼前,不再是戰火紛飛的浴血時代,而是一處廣闊的文物古蹟。

始皇兵馬俑!

站在兵馬俑的坑道前,易澤望著這滿坑滿谷的兵馬俑,他們形態各異,千人千面,每一尊,都來自兩千餘年前的大一統王朝,每一個,身上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

“每一次走進兵馬俑,我都能深切的感受到歷史的呼吸,感受到歲月在身邊流逝。”

“你或許無法想象,平日裡那些很難一見的國寶,在這裡,卻遍地都是!”

易澤走在兵馬俑身邊,步履緩慢,從容不迫,帶領著觀眾去觀看這裡栩栩如生的秦俑。

同時,他也並沒有忘記向觀眾介紹這裡的詳細情況。

“秦始皇陵位於驪山之北,而始皇兵馬俑,則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

“我們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也是我現在所處的俑坑。”

“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側分別是二號坑和三號坑。”

“坑道的中間,則是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兵馬俑則位於隔牆之間。”

“現在已經出土約八千餘具兵馬俑,型別豐富,種類多樣,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這段話是對誰說的?

易澤的介紹非常的簡短,也儘量的省略了多餘的語句。

此刻他的節目面向的不僅僅是國內的觀眾,還有全世界的觀眾。

但這段話,也不僅僅是對國外那些不熟悉華夏的人而言,同樣是對部分不熟悉自己國家名勝古蹟的國人而言。

由於易澤行走在兵馬俑之間,不斷變化的畫面,沖淡了他介紹時的枯燥乏味,因此觀眾倒也聽得津津有味。

“兵馬俑在剛剛被發現時,幾乎全部都已經破碎,是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費盡心力,利用各種手段,將他們一一復原。”

“而在這些兵馬俑之中,有一尊極為特別的兵馬俑。”

“它並沒有被時光摧殘破損,反而保持了相當的完好程度,也是出土的唯一一尊完好的兵馬俑!”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想到了它的名字。”

“它就是——跪射武士俑!”

順著易澤目光的方向,畫面轉向了一尊並不高大的兵馬俑。

“這一尊只有不到一米三的跪射武士俑,並不是兵馬俑軍陣中最高大威猛的。但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卻依舊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作為秦代文化的典範,秦兵馬俑是戰國至秦朝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整個社會發展和變化的一個縮影,鑄成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現在,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大一統的時代,回到兵馬俑誕生之初,去尋找屬於他的故事!”

“他的名字,叫做朝!”

隨著易澤話音落地,一步踏出之際,時空在此刻,陡然間翻轉。

剎那間,觀眾彷彿看到,易澤同著這一尊跪射武士俑,一同遨遊在歷史長河之中,不斷地溯源回流。

下一刻,山河變化。

跪射武士俑此刻已經消失不見,一尊相似的年輕的陶俑,正在一個工匠的妙手之下,逐漸的成型。

依稀可以看見,這尊陶俑,就是傳承兩千餘年歲月的跪射武士俑。

只不過,這個手法精妙,面貌年輕的工匠,還未曾為陶俑雕刻出樣貌。

他沾滿泥灰汙垢的雙手,沉穩有力,但是刻刀每每要刻上陶俑的面容時,卻不自覺間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