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事,要有靜氣。

公司出現負面新聞,導致股價跌了,沉流舒沒有苛責任何人,依然風輕雲澹。

而從葉藍秋最新的發言裡,他又看到了轉折的契機。

決定立即出手破局。

有他吩咐下,資本的力量開始發力,很快就把葉藍秋的三點言論推上了風口。

同時,思拓集團的法務部也是動用一些人脈,開始在網路、法律、義務、隱私等方面進行各個層次的討論。

然後,網路世界掀起巨浪。

有人發言:“讓座是美德,但不讓座不代表道德淪喪。就譬如施捨是慈善,但不施捨不代表就一定窮兇極惡一樣。即便是一個健康的公民,即便是隻有短短几站路的車程,只要不樂意——哪怕是突然的心情不好,甚至無須任何理由,都可以保有不讓座的尊嚴與自由。”

也有人針對【誹謗罪】進行解說。

“是指在社會中,有散佈捏造事實的行為。”

“散佈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佈;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佈。”

“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佈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

還有的人扒出了“人肉搜尋”的無知和危害性。

“不要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輕易作出評論,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這是師範大學文學院某位講師回想起兩年前的親身經歷,談及網路暴力的危害。

說當時,因為自己發表了對某位明星的言論,在一段時間內遭受了一批極端粉絲的網路暴力…

也有法學專家跟著指出:“網路暴力並不是法律用語,但這種行為往往由一個人發起、參與人數眾多、公眾互動頻次高、具備跨平臺傳播等特點,其危害後果不可預測、不可控制,通常伴有侵犯人的名譽、披露人的隱私、侮辱人的尊嚴等侵權行為。”

“不能夠讓德陽安醫生的悲劇繼續發生……”

也有比較理智的人覺得:“現在網路上這些人戾氣太重了,各種惡毒的語言都可以發出來…”

“參與網路暴力的網民多是年齡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使用者,他們人云亦云,對自己的觀點信心非常足,但實際上知識非常有限,哎…”

有學者對網路暴力原因發表宣告:“因為網路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得網友們在用網過程中忽略了真實的社會身份、道德準則和規章制度,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去引導事件走向,再加上幕後黑手的惡意引導……”

有不少記者的人對於葉藍秋說的第三點表示看法,覺得她在進行諷刺,還說她連自己的私德都沒培養好,還管到別人頭上來了……云云。

但也有一些新聞學的重量級人物贊同葉藍秋的觀點。

某位國字號媒體的退休老學者站了出來:“最近幾年,新聞報道的假新聞層出不窮、“輿情反轉”接二連三。闢謠、展示“某某事件反轉”成為輿論場的常態,成為人們日常調侃的樂見話題。”

“拋開刻意造假不說,常見的假新聞也好,輿情反轉也好,簡單來說是記者粗心所致,深入地講便是缺乏應有的探索精神,缺乏實地調查、真相為王的職業精神。”

“有些記者為趕速度、搶效率,在真相尚不明朗或並未到達事件現場認真調查的情況下,單憑一些支離破碎的道聽途說就草率發稿,導致剛剛發出的新聞成為“最近發生的謠言”,對個人、受眾和傳媒組織造成多重傷害……”

…………

鄉間郊外。

一處農家民宿小院,裝修的古色古香。

地磚顏色明亮,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可見打掃者很勤快。

葉藍秋退了原本的房子,租了這裡,因為這裡遠離喧囂,適合養心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