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三月初,太學院入學考試的日子終於定下來了。

太學院重開後的第一期入學考試定在了四月,也就是春耕開始的時節。

雖然大家預感到開學考試的日子可能比較緊,卻怎麼沒想到竟然緊張到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了。

從太學重開到考試,這中間只有四個多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對於其它州一些比較遠,且又只能步行前來的寒門或者平民子弟,可能就得等到來年參考了。

這一次考試,最主要還是針對兗、徐以及部分豫州周邊的學子,算是給自己治下的百姓、世家、寒門預留的一項福利。畢竟競爭的人少了,進入太學院的機率就大了很多,要是等到大漢其它地方的學子也來參加考試,到時候競爭的慘烈程度就遠非現在可比擬的了。

如今已是三月,還有一個月就要開始春耕,陸彥也終於想起了土豆的存在,並迫不及待的前往工坊,準備去看看自己的土豆收成到底如何了。

土豆的種植時間跟地域有很大關係。

像是北邊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種植,兗州地處中原偏北一些,正好可以趕在五月的時候種植(陸彥從系統獲取土豆獎勵的時候正好是五月)。

而像中南部分地區,如淮南、江東地區、荊北地區等,則可以在一二月的時間就開始種植,且到了九十月份還能在秋季再種植一批,完成一年雙種的彪悍目標。

有人說土豆耗地力,無法連作,且對土壤要求很高,比較適合土壤黏度小的土地;還有說土豆不抗蟲,而且當土豆發芽了或者變綠了以後茄鹼的含量會大幅提高,對儲存的要求非常高。

可這個時代,哪一種主糧又不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呢?不能拿現代條件去要求古代,那太苛刻了。

再說說土豆的優點...

土豆適應性強、耐瘠薄,在山區和不易種植其他作物的地方都可以種植並保持較高的產量,黏度小更肥沃的土壤肯定更加有利於土豆生長提高產量,也可以用輪作的方式來改善土壤,讓土壤更有利於土豆的生長和出產。

後世有許多國家都以土豆為主糧,這便可以看出土豆確實是有它自己的獨到之處。

有一個如此皮實、且優點明顯的主糧出現,大漢百姓們今後不說不會再餓肚子,至少會大大減少饑荒出現的機率吧。

“去年五月種下的土豆,應該在秋季就收穫了?”陸彥一邊朝著工坊趕去,一邊暗自想到:“當時剛種下不久我就被抓去徐州打仗了,回來的時候竟然忘記了這茬...果然,人老了就很容易忘事兒啊!”

不知不覺,陸彥已經到了而立之年,若是後世,怕是已經要開始焦慮三十五歲後應該怎麼辦了...

一路想著有的沒的,陸彥已經隻身來到了工坊後面圍起來的一塊開闊地中。

十斤土豆產不了多少,但就算少,它也畢竟是土豆!

當初種下時只有十斤的土豆,到了收穫的時候,竟然收穫了足足兩百多斤(東漢一斤相當於現在224克,換算後應該就是四百多斤)!當時便把那三個專門負責照看土豆的老農給嚇得癱坐在了地上。

你看,就算過了這麼久,還有兩人天天給土豆下跪磕頭,那架勢分明已經把土豆給當成天賜神物了。至於剩下那人,每天都得親手數一遍土豆的數量,生怕它會突然少了,或者壞了......

這片園子有人負責送一日三餐和日常用品,那三位負責照看土豆的極有經驗的老農,則每天一步也不能離開這裡。

種土豆的田地在整個開闊地的最中央,周圍則種滿了各種形形色色的蔬菜和其它植物,一是為了讓單調的生活增添些樂趣,二也是為了掩蓋土豆的存在的真相。

收穫了土豆後,老農們天天就盼著陸彥前來,可誰知,那兄逮前些日子竟然將他們和它們給忘了...

左盼右盼,在新一年的春耕季,陸彥終於來了。

其實也不能怪陸彥忘事兒,那時候正忙著跟袁術幹仗,而且土豆對他這個現代人來講太過普通了,忘了...也就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