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官方還沒有設立正式的傳授學術的地方,只有私人開設的私學。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才開始在長安建立太學,也就是官方設立的學校。

最初太學中只設有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也逐漸加多,逐漸開設了《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課程。

西漢武帝時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說:“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源也。”

東漢光武帝時朱浮上書請廣選博士亦云:“夫太學者,禮儀之宮,教化之所由興也”。

東漢末著名學者蔡邕,也就是蔡琰她老爹更明確的指出:“太學以為博士弟子授業之所”。

以上種種,無不說明了太學的興衰直接關係到國家教化的成敗。

而且太學不止教授理論知識,還有意識的增加學生了的社會實踐環節。

東漢和西晉在皇帝舉行鄉社典禮時,禮生即都以太學生充伍學生學習採取單科結業方式,每家經典學完後,要由博士主持答辯。嚴格按各經家法要求,講求師承。答辯為五十道論辯題,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者,皆以為非。這對個別學生來說是有些束縛思想,但就整個學業教育而言,又是提倡不同學派之間爭論和提高不同學派學術地位的保證。

所以為何國人如此重視教育,以至於教育內卷如此嚴重?或許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當年由於太學生支援陳蕃、李膺等人反對宦官當政,而被打上‘黨人’的標籤,數以千計的太學生被逮捕和囚禁,甚至處死,太學便開始逐漸沒落。

後來洛陽被董卓一把大火化為灰燼,長安也遭受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荼毒,天子大臣們自己都朝不保夕,太學自然也就無從維持,早早關閉,直到徹底消失。

如今大漢朝廷於許昌浴火重生,以前有的,現在也自然都得有,太學院於是就在老曹的張羅下開始重建了。

自從那天與蔡琰一番深入交談之後,曹操整個人猶如煥發了第二春一般,變得龍精虎猛,幹勁兒十足!

回到許昌後,曹操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文化教育這一塊兒的事情,想來是在跟蔡琰的交談中,對方提及了一些這方面的事情。

這本來就是曹操將來會做的事情,只是現在稍稍提前了一些。

重開太學,明面上這是重振天子威儀,提升漢庭在士人心目中地位的一件好事,但實際上這也是曹操與陸彥密謀瓦解世家知識壟斷的第一步。

太學生的來源最初有兩種:一是由太常直接挑選“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二是由地方舉薦“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其物件便是民間子弟。

直到西漢末年以後才有要求官僚貴族子弟入太學授業的情況。

但這些人自幼養尊處優,又以透過特權賦予的“蔭子”途徑做官,對入學學習多缺乏熱情。

而民間子弟入太學,既可以免除徭役賦稅,而且還能以此作為晉身之階,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不過以前的太學雖不收學費,但生活費用仍需自理,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不得不靠勞動謀生來維持學業。

曹操用考試取代舊時挑選和地方推舉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公平性。谷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