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他這位曾經的大唐宰相被貶為荊州長史的表面原因,但深層次的原因早已埋下,他一次次地與皇帝唱反調,同曲意逢上的李林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九齡望著波光粼粼的渭河水,他的內心也同這渭河一般,疲憊苦澀,曾經善於納諫的玄宗皇帝已經發生了蛻變,他已經熱衷於享受這開元之治帶來的繁華盛世。

他所不知道的是,開元盛世的輝煌正在結束,大唐王朝的核心已經逐步走向了下坡路。

張九齡離開朝中後不久,李林甫武惠妃一黨迫不及待地對太子李瑛發動了進攻,告狀的內容也很老套,無非是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及光王李琚結黨,心懷怨望,而且加上了一條致命的內容——太子與太子妃的兄長薛鏽暗中勾結,企圖發動叛亂!

對於這樣的指控,李隆基也不知道是否相信,不過對於他這樣一個靠政變起家的皇帝,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算你們兄弟沒有謀反,整天聚在一起到底在密謀什麼!

李隆基沒有經過調查,直接召宰相入宮商議,能夠庇護太子的張九齡已經被貶,李林甫一心想要顛覆東宮,扶持壽王上位,所以太子必死無疑。

當李隆基詢問李林甫的意見時,他只說了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不是我們這些臣子可以過問的。”

這才是很高明的回答,他總不能說我支援陛下廢太子,只說我不能過問,實際上已經替皇帝下了決心。

沒有大臣干涉的李隆基,殺起兒子來毫不手軟,先下詔書將他們廢為庶人,將薛鏽流放嶺南,又發出第二道詔書,將庶人李瑛,李瑤和李琚賜死。

……

已經成為庶人的李瑛和兄弟們被關在城東驛站,他站在被封死的門窗前,只有一絲縫隙透射進來。這個時候他在想什麼,可能是想起了李嗣業的話,他曾經忠告過自己,要把自己孤立,皇帝給他定的罪行中,其中就有兄弟結黨。

悔不該不聽嗣業之言,結果把自己送進死亡的陷阱中。

皇帝派來了內監,在在驛站外宣佈詔書:“庶人李瑛、李瑤、李琚私相結黨,意圖謀反,罪在不赦,即刻賜死。”

太子最終絕望了,他與兄弟們哀嘆父親無情的同時,又對惡毒的武惠妃進行詛咒,即使化作厲鬼也不放過她。兄弟三人把白綾掛在屋樑上,臨時前帶著不甘的怨氣,最終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皇帝三個兒子被殺的訊息在長安傳開後,朝野上下震驚。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儲君,從來沒有犯過大的錯誤,竟然突然被殺掉了。

訊息沿著長安向外相傳,各都護府,各地節度使的留後院,開始派人來往傳遞資訊。這是震動大唐的劇變,張九齡被貶,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而太子的被殺,標誌著大唐王朝未來的可能性被重塑。

安西都護府的來曜也得到了來自長安的訊息,此訊息最先傳遞到錄事參軍事簫挺的手中。簫挺吃驚之餘,更是驚喜,想不到東宮太子不但被廢掉,而且是很乾脆地**消滅了,實在是出乎他的意料。

當他把這個訊息告訴來曜都護時,來都護也啞然盤膝靜坐,好半天才反應過來,無奈地嘆氣道:“真是讓人難以預料,聖人被矇蔽了。”

李嗣業目前還沒有得到長安傳來的訊息,不過他未卜先知,知道太子李瑛的壽命快走到了終點。

訊息想必已經傳到了來曜的耳朵中,他對自己的任用不需要再考慮朝中勢力,更不需要考慮太子。想必會有任命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