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節 最想要的東西(第2/3頁)
章節報錯
“中爪哇的山太多了,需有人修路、採石頭。”
張新不解釋還好,鄭舟漫更迷糊了。
但還是依言應了下來。
一週後。
也就是1936年5月下旬,過去一週張新收穫頗多。
收穫一:第一批2000採石工人從唐山到達。
收穫二:谷村小美父母來到野鷺灣,他們同為無線電從業專家,屬於有手藝的一類人。
第二批日爾曼引進的320名猶態人到達,皆是手上有技術的人,其中有三個大牛,錢林喜不勝收。
收穫三:楊飛合在海上業績突飛猛進,算上第一艘的井福丸號,總共已繳走私船達30艘。
配合更多生產出來的半成品魚雷艇,收穫像滾雪球,越滾越大,張新儲備的物質也越來越多。
關健是這些都免費。
收穫四:李球球新設計的第二代制.粉裝置成功下線,它的生產效率更高、純度更好。
另外,第一批一噸麵粉,兩天前已經從吉布斯人山寨發貨去漂亮國。
按每克2盾計算,如果全部賣掉,會為張新帶來約200萬盾收入。
白菜價格、鑽石品質,無論到那裡都是暢銷品。
待換裝新機器,每10天就有1噸產量,如果增加裝置,產量會翻倍提升,收入也會成倍提升。
與此同時李球球開始研究第三代裝置,爭取更大產量、更純淨產品。
未來,制.粉將成為又一新的收入來源。
它將和搶劫、賣武器,這三份收入,共同支撐著張新一步步往前走。
至於每個月賣給老鄭同志的三四臺船用發動機、賣給尼亞小妞的七八艘小遊艇,還有剛剛下線的幾臺農機農具。
它們雖然也值錢,但不賺錢,因為銷售量太少太少。
如果不靠搶劫、不靠賣武器,根本沒錢吃飯、沒錢招人、沒錢搞研究、更沒錢練兵。
現在又多了一條財路,錢多了,未來能幹的事情也更多。
不過,張新打算退一退,楊飛合最近在海上遇到的反抗越來越激烈,死傷頗多。
當然,並不是真退,而是以退為進。
過去一週,蘇巴諾領導的叛軍在已經巴厘島站穩腳跟,立馬對傍邊的東爪哇省露出感興趣姿態。
加上狄旁尼高洛在中爪省,和另一支叛軍在西爪哇省也極其活躍,眼下行勢對於殖民政府來說很嚴俊。
這對張新來說是個落井下石的好機會,也是他期待已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