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25日。

三和城客運碼頭。

張新正在雨林裡煉粉的時候,一艘從唐山過來的輪船正在下客。

宋得勝。

今年30歲,有一妻兩妾、兩個孩子。

人微胖、面板黑黑的,帶著一副銀邊眼鏡。

留學蘇國的火炮專家,半個月前他在還西山閻錫山的兵工廠裡工作。

此刻他領著妻小正在緩緩透過渡梯子下船,打量著人潮湧動的三和城碼頭,眼睛裡有迷茫和還有對未知的不安。

匡敬倫。

他今年29歲,人瘦瘦的、高高的、白白的,梳著油亮有型的大背頭,看著很精神。

沒有結婚,喜歡流連夜總會。

留學蘇國的飛機設計師,半個月前他還在東廣飛機修理廠裡工作。

獨身一人初到爪哇,打量著三和城碼頭,對一切都感到新鮮。

孫立仁。

今年36歲,人瘦瘦的,約1.75米高。

大眼,臉上充滿青年人朝氣,臉上洋溢著平頭哥式的‘不服’,並沒有因為到了陌生環境而緊張。

清華大學畢業,後留學漂亮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

前世,另一個世界,他兩次帶軍團入緬作戰,共擊斃小本子4.5萬人。

不過現在是1936年,他還只是個大一點的‘稅警’,屬於默默無名的一類。

他身邊也帶了家屬,一個妻子、一兒、一女。

除了他們,乘客還有若干和尚、道士。

及500名10~12歲之間購買來的兒童。

這一艘船的乘客,全是沈得柱要接的人。

沈得柱今天換了身新長袍,在碼頭下客區靜靜等待。

他身後是六名夥計,個個站立如松。

輪船開始下客後,沈得柱上前接待。

主要對接的是匡敬倫、宋得勝、孫立仁、和幾個宗教人士。

沈得柱朝眾人拱拱手,“在下沈得柱,東家此刻不在三和城,離開前特地囑咐我來迎接各位。”

匡敬倫問好奇問:“大家一直在好奇,我們的新東家是誰?”

不怪匡敬倫如此問,他們所有人都是被一紙調令送上船,漂洋過海來到三和城。

跟做夢一樣,稀裡糊塗就出國了。

“他叫張新,”沈得柱解釋一句。

‘張新是誰?’

大家腦子裡問題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