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柱,放鬆心態,魚丸製作並不複雜,別人模仿出來是早晚的事情,而且我們現在有冷庫,他們自己製作的成本,還是我們批發的便宜。”

沈得柱細仔思考,還真是。

因為量大,原材料批次買進比別人便宜。

魚肉製成魚丸、魚骨製成明膠。

無論怎麼算成本都是比別人低,雖然自身利潤也很薄。

每串低到按厘計算,但終究是有利潤的。

“對了東家。”沈得柱想到什麼,“楊黃狗去哪了?”

“他走了,不在三和城。”

沈得柱還想問什麼,被張新打斷,“早點睡。”

...

古有聞雞起舞、今有聞雞擺攤。

五點麻溜地從地上翻起來,開始新一天工作。

三和城10月無雨,是行腳小販和小擺攤掙錢的旺季。

進入10月,無論是攤位生意、還是小吃店生意,增量非常明顯,增長約20~30%的營業額。

1935年10月9日,也就是總督府舉辦拍賣會的前一天。

張新的擺位一上增加了新品種。

章魚燒

和煮魚丸不同,它是放在模具裡烤出來的。

製作方法也不難。

主要配料是:包菜、洋蔥、薑絲、章魚碎粒,和麵糊。

和魚丸一樣,旁邊攤主女兒,六歲的小花又是第一個客戶。

模具一次出三十個乒乓球大小的丸子,她一個人消滅掉10個。

如果不是被她父親拉開,估記還能吃。

看她嬰兒肥小臉鼓鼓的吃不停,說明新品不算失敗。

售價和魚丸相同,5分盾10只、毛利1.5分盾。

不過,並沒有想像中發生大賣,客戶群體寧願‘照舊’,也不願嘗試新食物。

大家都比較保守。

偶有幾個喜歡魚丸的食客轉買章魚燒,紛紛讚不絕口。

這又說明它是成功的,只是需要時間預熱市場而已。

八點半銀行開門,蔡小景回去上班。

九點最後打卡時間,尼亞小妞拎著手提包慌慌張張出現,“我時間來不及了,幫我早餐送到辦公室。”

經過攤位前,一陣風似的穿過去。

留下一句話在空氣中盪開。

“東家,尼亞經理明明是銀行最大官,為什麼這麼著急?”黃大山不解問

“格守上班時間是原則問題,如果這都能打破,那面對其它禁忌,還有什麼是不能被打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