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珍聽得一怔,下一秒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有意思。”

怪異地上下打量了李承佑一眼,孫藝珍一臉揶揄道:“怪不得能當導演,這思想深度可比我二十多歲時要有厚度多了。”停頓下,又好奇道,“不過我還是有些奇怪,承佑你今天怎麼突然想起來問我這些?”

李承佑淡然笑笑:“怒那,剛不是說了,就只是臨時起意,有些好奇。”

這是實話,毫無隱瞞,李承佑確實是臨時起意,單純好奇。

經過昨晚靈光一閃的領悟,經過深思之後,結合兩世的經歷以及目前的認知,對於人性本能李承佑做了一個簡單劃分。

不像馬斯洛需求層次那樣劃分的那麼細緻,什麼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等。其實看透現象尋其本質,無非也只是兩點——即生存和求樂,又或者更確切地說,保生和樂生。

如生理需求、即衣食方面,安全需求,即人身方面,簡而概括來說就是求存,即活著。也可定義為保生。其他的如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等等,其本質無非就是怎麼才能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義。可定義為樂生。

這樣總結劃分之後,即簡單易懂,也更易於分析入手。

人的慾望無非也就是這兩點,一活著,二活得更好、更有意義。

而且這樣總結劃分之後也符合矛盾論和辯證法。——保生和樂生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抗。

生是樂的基礎,樂是生的支撐。

人只有活著才有追求快樂、追求自我的基礎,而若是沒有快樂和自我的支撐,又或言,人若是沒有慾望,活得如同山石枯木、行屍走肉一般,那麼這樣無慾無求的人生即使千年萬年,永恆長存又有何意義?

所以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支撐的。

但與此同時。

兩者又是相互對抗的。

求生必然就要壓抑求樂,壓抑自我的部分。

比如那些耳熟能詳的成語,苟且偷生、忍辱偷生、胯下之辱、臥薪嚐膽等等,唯有暫時的拋棄自尊和自我,才有保生存活的機會。

同樣求樂必然也危及求生。

歷史上這樣的事例就更多了,比如烽火戲諸侯、何不食肉糜、三徵高麗、大明戰神等等,過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追求自我和享樂,就必然會導致自己處於危險之中,甚至危及自身。

娛樂圈裡也同樣如此。

剛出道處於新人階段的時候,一個個謹小慎微,生怕言語不當會招致麻煩。有的甚至為了爭取一個出演的機會,出賣點什麼搞搞潛規則也不在少數。這個時候的藝人大多都正處於求生求存的階段,所以為了能在娛樂圈存活下去,能爭取到一個出道或成名的機會,委曲求全,又或暫時的拋棄自尊和自我都是尋常。

但等成功出道、走紅成名之後,當自我感覺在娛樂圈站穩了腳跟之後,那麼對慾望的節制和壓抑就必然會放鬆,大多不再會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然後……

耍大牌了、XX門了、酒駕了、霸凌了等等等等,好運的還有復出的機會,運氣差一點的直接從娛樂圈消失。

所以。

理解了保生和樂生這兩大本能之後,那麼在對一個人進行推算時就有了著力點。

就如李承佑此時詢問孫藝珍,也如李承佑給Sana回覆簡訊,打算在Sana身上進行的實驗。

孫藝珍已經度過了保生的階段,所以孫藝珍目前更在意的應該是活出自我以及實現自我的價值。而Sana則正處於在娛樂圈求生求存的階段,所以為了能夠出道以及將來有可能更好的發展,Sana應該會更願意付出和放棄。

當然。

這並不是絕對,只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