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入定狀態的何維同,什麼也顧不得了,他從虛影中看到了許多他從沒看到過的東西。

他眼界大開,什麼丘山、司藤,都是身外之物,他讓司藤自己玩,然後便不在去管。

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暴曬,他都一動不動,天黑了白,白了又黑,何維同這一坐就是半個月。

期間,他連一個小動作都沒有,就如同死了一般。

半個月後的一個涼爽的清晨,此時已經是初春,何維同緩緩睜開了雙眼,他從道的世界脫離出來。

他有些餓了,若不是身體抗議他還能繼續入定下去。

這半個月的裡,他收穫頗大,可以說他已經得到了一部分傳承。

何維同不知道是自己的悟性真的好,還是說天意讓他得到這份傳承,總之整個過程非常順利,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難。

當然,這是他第一次感悟,他不知道他這個速度是正常還是不正常。

他得到了一本書,天師道立教的根本性著作。

《老子爾想注》,是一本已經失傳,只剩下少部分的經典著作。

《老子爾想注》是張道陵對《道德經》的註釋,換句話說就是,張道陵對“老子”一文的理解。

在張道陵眼中,《道德經》的內容很不一樣,他的理解與別人不同。

所以《老子想爾注》名義上是對《道德經》的註解,實則是“託遘“《道德經》已達到“以訓初回“和“濟眾大航“的目的。

它透過增刪、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統地改造《道德經》,將“道“神格化,突出其“佈道誡“的訓示意義,引導人們追求長生成仙的道教理想。

透過這樣的詮釋,將“道德經”這樣的哲學文字改造成宗教經典,為道教的形成及傳播作了理論上的準備,是道教創立的重要標誌。

說到底就是,《老子爾想注》是張道陵吸收了一部分老子的觀點,再融合自己的觀點的一本書。

《老子爾想注》還流傳的一部分,那是來自敦煌莫高窟的古蹟。

何維同此次得到的是全本。

透過研讀,何維同初步瞭解了張道陵的思想。

這本書沒有教人怎麼修煉,裡面寫的是一些理論。

《想爾注》將“道”等同於“一”,認為“一”散形為氣,聚形則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佈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夫一也。”

這樣,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學家老子就成為了天師道所信奉的神。

《想爾注》認為善保精氣就可以實現仙壽。

主張和五臟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剋”;闡述房中術要領:“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認為得此要領,也可長生不死。為了自守,就要求做到無思欲、無為無名、不貪榮求寵、不爭強好勝、不為惡事等。“奉道誡,積著成功,積精成神,成神仙壽,以此為身寶矣”,這就是《想爾注》成仙之綱領。

看了這本書,何維同知道了道家哲學是怎麼一步步變成道教神學的,也知道了老子怎麼一步步變成太上老君的。

書中有一個思想,那就是奉老子為天師道教主,一步一步神話,最終變成至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