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同收回心神,心中的一些難題頓時得到了解答。

何維抬頭看向窗外,看外面的山川,浮雲,宇宙,一動不動,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好久。

誰也不知道何維同心中在想什麼,不知道過了多久,何維同才收回心神,再次把目光投向手中的經書上。

至此《清淨經》經書已完,接下來的幾段是“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的評語。

但是因為這幾人在道教歷史上太過於重要,所以把他們的評語也放到了正文中。

仙人葛玄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這三段評語,很簡單,並沒有什麼深意,讀的出來,這三人都非常推崇這本經書。

………………

《清靜經》認為,眾生之所以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道”是因為有一顆妄動的心,從而在生死中不斷輪迴。

該經以道家思想為主,但同時也吸收借鑑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和名詞,尤其是其中“空“的理念,這也成為該經“遣欲觀空“的主要思想。該經認為,如果人能達到清靜的境界或者狀態,可以做到無慾無求,還能應和萬物,教化眾生,使天地歸於大道。

道家的生死觀與此不同,《莊子》認為未生之前本來沒有生命,不僅沒有生命,連形體也沒有,而且連構成形體的元素都沒有,混雜在恍惚之中,混沌變化而有元氣,元氣變化而有形體,形體變化而有生命,生命變化而至死亡。這樣的生死變化如同寒來暑往的四季一樣,如果失聲痛哭,那就是不懂天地自然變化之理。

何維同看著書中的字句,這其中很多前人對這本經典的理解,很多解釋都非常的經典。

以何維同現在的知識水平,他完全看不出其中的錯漏,就算是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在何維同看來都是那麼的有道理。

搞得何維同一時不知道相信那種觀點。

就這樣,何維同一直在藏書樓中坐到了中午。

何維同緩緩合上經書,站起了身,對於後面那幾頁中的觀點,何維同看入迷,但是入迷的同時也感到煩惱,因為他不知道到底該信那種觀點。

所以何維同停了下來。

何維同下樓出了藏書樓,開始在武當山轉悠。

他不僅僅在有道觀的山上轉悠,無道觀的山峰他同樣去。

武當群山共有建築五十三座,除了少數幾座,如今大多數都已經廢棄。

何維同走在遺蹟之中,心情得到了極大的舒緩。

何維同逐漸來到了高處,天柱峰峰頂,看著四周起伏不定的群山。

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地位聞名於世。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丰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

站在天柱峰峰頂,何維同的思緒發散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