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將劉封帶回的材料仔細篩選了一遍,挑出部分他認為可取的地方,一一呈在劉備面前。

“我們可以效仿俞涉的設想,嘗試以年級和學科來區分教學,這樣更能區分出有某方面天賦的學生,所謂因材施教大抵便是如此,”

“另外俞涉關於學府的區分設定也很有用,我們也可以縣為單位開辦學府,然後在江夏設立一個大學府,收攬各地最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在大學府中進一步深造,”

“還有關於農耕、工業知識的教學,俞涉的想法與我一致,這些知識都非常重要,也要放到日常的教學內容之中,”

……

……

諸葛亮一口氣選出了近十條可以借鑑的舉措,隨後話鋒一轉,指著另外一邊說道:“我們不能效仿的,首先便是免費入學這一條。”

劉備不解問道:“為什麼?這一條不會影響大家族吧?相反這明明就是對百姓最有利的措施,讀書的人多了,成才的機率才會更高啊?!”

諸葛亮搖搖頭:“首先我們不具備這麼強大的經濟實力,俞涉掌控六郡時日已久,更早在吳郡會稽丹陽等地大興農業、商業,百姓富足,國庫充實,”

“我們依託於劉琦,雖然糧餉都不用自己操心,但如何能拿出這麼多錢財來興建學府,招募老師學生?如果學生不交費就入學,我們恐怕連校舍都建不起來。”

“可普通百姓也……”劉備本想說百姓們的日子已經夠苦了,他豈能在“搜刮”百姓們呢?更柯匡普通百姓也拿不出這麼多錢財,能夠覆蓋掉諸葛亮剛才所說的那些支出。

但他話說到一半便明白了,諸葛亮雖然沒有明說,但劉備又豈是愚鈍之人,他稍一思索便即明白,諸葛亮想收的並不是普通百姓的錢。

因為這樣確實能減輕百姓們的負擔,吸引更多人走進學府,只是一旦不收百姓們的錢,那就不可避免也要對那些大家族們免費。

諸葛亮想要的是那些豪紳的錢財,只有從他們牙縫裡摳出這筆錢,才有可能以縣為單位將學府開辦下去。

諸葛亮見劉備似乎想明白了,便繼續說的哦啊啊:“我們不僅要收學費,人才選拔模式也不能和俞涉的完全一樣,”

“俞涉完全放棄了推舉這個方式,雖然這樣能最大限度的避免結黨營私,但這無疑是最能動搖士族利益的一條措施,”

“畢竟如果不能用自己的人,像蔡氏家族這樣的人又怎會如此支援劉表,而後扶持劉琮呢?”

劉備暗暗點頭,說白了對於糜竺糜芳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自己不用這兩人,他們又怎會義無反顧地資助自己,還將妹妹嫁了過來?

“那軍師覺得,應該如何是好?”

諸葛亮沉吟片刻說道:“需要應試與推舉並行,既讓百姓們有書可讀,也要給那些大家族們留一個口子,畢竟主公的利益與他們是捆綁在一起的。”

劉備也有些無奈,他甚至隱隱有些羨慕俞涉,雖然少了些支援,但做起事來也不用縛手縛腳。

要知道他現在雖然沒有融入進荊州的圈子,但現在卻實實在在和劉琦捆綁在了一起,而且諸葛亮也因為他岳父黃承彥的關係,與當地的名門望族多少有些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