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到了吳郡之後,發現之前俞涉辦的學校收效明顯,吳郡百姓的識字人數明顯比其他地區更多。

而且令他感到欣喜的是,這邊的百姓並不排斥送孩子上學,看樣子俞涉在吳郡已經做了許多前期工作,連校舍老師都是現成的。

陸遜又到學校裡檢視,他發現老師數量遠遠達不到俞涉要求的那樣,而且老師水平也參差不齊,最明顯的便是一個老先生,他史學知識極好,但一講到兵法卻幾乎一竅不通。

像這位老先生教出來的學生,那文史自然是極好的,但要帶兵打仗恐怕就不夠看了。

而另一位年輕一點的先生則與老先生恰恰相反,他本身便是遊俠出身,又愛讀兵書,但要讓他聊一點詩詞歌賦,半天也蹦不出個字來。

陸遜此刻終於明白俞涉多麼有先見之明,像這兩位就該分科教學,這樣才能發揮他們的優勢。

一連半個月陸遜都沒閒著,他走遍吳郡十二個縣,摸清了各縣大致情況,便讓各地縣令先發布公告招收老師和學生,

他自己則回到揚州與徐庶陳震董厥等人商議,又花了半個月制定了具體的教學內容,整理完畢之後,這才又返回吳郡,按照計劃實施。

起初那些老師都不太適應這種只針對某一項知識,進行某個階段的授課方式,但在陸遜的帶領下,大家終於還是慢慢適應了下來,並且驚奇地發現,教、學雙方的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但還是有不少問題,有些農戶、工匠本來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到學校當老師的,但卻被那些“先生”所輕視,教師之間的芥蒂慢慢滋生。

要知道在以前,這些“先生”的地位可是要遠遠高於那些農戶和工匠的,現在居然同為老師,這不等於讓他們自降身份嗎?

當即便有幾位先生不幹了,陸遜好說歹說才把眾人勸下來。

他知道很難立刻改變眾人的觀點,於是刻意將這兩撥人的教學時間錯開,一撥人上午,一撥人下午,這樣互相不見面,矛盾便也少了許多。

隨著時間推移,眾人也發現農業知識與工匠技術同樣重要,這些勞動技巧並不比書本知識低階,相反,很多需要動手的知識,往往比讓人背背書,寫寫字還要困難。

那些“老學究”雖然始終不願承認,但對那些農戶和工匠出身的老師,其言語之間也變得客氣了許多。

陸遜也有寫信給俞涉彙報這些情況,但俞涉往往更關注學生之間的問題。

俞涉知道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慢慢顯現,那些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往往更能吃苦,動手能力也更強,

而官員、富紳的孩子們動手能力雖然差了不少,學文史知識的進度卻要快了許多。

令俞涉稍感意外的是,這兩類孩子在“武科”上的表現,總體上來看居然不相上下。

他原本以為那些動手能力較強的孩子會表現的更突出,然而他似乎有些低估了另外一撥孩子們的潛力,那些看起來出身更加“高貴”的孩子們,練起武來可一點也不含糊。

俞涉見吳郡的改革略有成效,誇獎了陸遜一番後,也叮囑他不能鬆懈,更大的困難應該還在後頭。